我不能不说圣彼得堡的天空是开阔的。
真的很奇怪,现在找一个天空开阔的大都市竟是如此之难,一亮城市名片,就是那些鳞次栉比、盖天抹云的高楼大厦,而且还被认为这才是现代化的象征。其实,现代化就是这样被异化的,我们已经看到这种异化所带来的危害性生态变化,仅仅蓝天白云、星光闪烁已在不知不觉间成了奢侈,更多的是天空被割裂了,不再一望无际,变作了窄窄的一块一截。
但是,圣彼得堡今天依然海阔天空。
圣彼得堡这座城市是依河而建的,以我之见,正是涅瓦河构成了圣彼得堡的框架,让其在迅速扩充之时有了约束和限制,使得人们不能不收敛自己的野心。当然,故事是这样说的:彼得一世夺得涅瓦河口后,就在此安营扎寨,大兴土木,从1703年起,在涅瓦河三角洲上建起了一座要塞和城堡,同时,彼得保罗大教堂也隆重奠基。这座巴洛克式风格的大教堂于1733年完工,设有尖顶钟楼,表面用薄金粘贴而成,最上端是一个天使形状的风向标。这座钟楼至今威武地屹立在涅瓦河畔,从远处就可以看见塔尖金光闪闪,陡然冲破要塞矮墙。彼得保罗大教堂高122.5米,是圣彼得堡最高的建筑,因为大帝曾发话说,今后所有的建筑都不能超过这个高度。
圣彼得堡历经三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迄今仍然保持着一个被控制的高度,让在此生活的人们得以永远看到广袤的天空,不能简单地归结于当年一位大帝的威严,事实上,我们看到过有多少不可一世的握有权势的人被后来者所颠覆,圣旨也是空文。所以,我觉得这更是大自然对于人类的恩赐。涅瓦河三角洲由近百个岛屿及河漫滩组成,地势较低,海拔仅1.2至2米,涅瓦河以南则是平原和丘陵,如今的圣彼得堡分布在44座岛屿上,由580多座桥梁连接,市内有93条河渠,水域面积占全市面积的十分之一,其中包括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以舒缓因芬兰湾水浅导致倒灌进入圣彼得堡的海水而开凿的人工运河。圣彼得堡其实就是一座水城,所有的建筑依着纵横交错的河水而自然蜿蜒。傍水而居,水天相印,这应该就是圣彼得堡即使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仍然不敢贸然造次的原因了。我们完全能够想象,圣彼得堡可以填海填河,可以拆除本来如同平原般低矮的老房子,随后摩天大厦、立体高架耸然而起,河床萎缩,天空隔断。但是,这枚现代化的邮戳并没盖到圣彼得堡的明信片上,因为要是这样的话,很可能这座城市会由于水面被过高的建筑所压制而干涸枯灭。今天,我们看到的还是伫立在完整高天下的都市,并没有陈腐之感,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与美国的纽约、日本的东京无有二致。
我在涅瓦大街的一家书店里问守着账台的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你向往耸入云霄的高楼大厦吗?他说不,我问为什么,他说那会看不到像白桦林那样成片成片的天空的,而一个人看不到广阔的天空,心也会变得狭窄的。我想起许多许多年前,在圣彼得堡写下无数诗篇的普希金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比海洋阔大的是天空,比天空阔大的是人的心灵。”我想,这就是人类的精神境界了,而现代化的根本目的不就是从各个方面推动提升人的品质吗,倘若结果让人真正成了“坐井观天”,真不知道福兮祸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