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约会
一个月前,与一位50岁的女强人说好谈正事儿,约了半天,两人的日程竟奇迹般地重合于北京的一个晚上,于是遂约好京城见。岂料,见面当晚,她让我陪她去看《我的少女时代》,并表示已经“二刷”,还是欲罢不能。出于仁、义、气,我不忍伤害一位陷入初恋回忆的女强人,结果,就感受到了弥漫于整个影院的纯纯“少女心”,并目睹了男女各年龄段对“少女心”的免疫无力——各种抽泣,此起彼伏。然后,就看到了“《我的少女时代》大陆上映10天,票房突破10亿元,成最卖座台湾电影”的消息。
最后,这位并不是艺术圈的女强人,决定通过投资一部电影来讲述自己青涩的初恋故事,以治愈马不停蹄的忧伤……这好像又回到了我们要谈的“正事儿”。
一些误读
一周前,我孤独地发现,同样讲规矩、守道义,澎湃着仁、义、气的《师父》,还来不及向朋友们推荐,就面临即将下档的命运,而目前累计票房也就5000万元左右,围绕该片的消息,主题是“高口碑低票房前途堪忧”“你们都说《师父》好,为啥票房那么少?”文中说:“这种电影,完全不考虑寻常人的脑子承受度……”结论是:“代价是票房。”
“寻常人的脑子承受度”是不是等于“票房的最高峰”呢?“少女心”的题材一定走心,甚至可以不过脑。《师父》看得人烧脑,《老炮儿》看得让有些人烧坏了脑。这几天,微信上盛传的几篇文章,把这部电影简单归为黑帮片,把它当成“老流氓”与“小流氓”的对峙,把它当成“老北京”与“外地人”的对立,甚至把它当成垂暮美人和老男人“盗亦有道”的“心理安慰”……文章作者惊诧于该片“赞赏坏人变老”的“价值观”,可遗憾的是,还有很多人为他点赞。而我,则惊诧于作者根本看反了,该片,明明是近10年来最有操守的一部国产电影。
一丝忧虑
电影已成为最能折射大众精神面貌的流行文化。流行什么,就是大众心向往之的缺失。“少女心”能“一呼百应”,表面看来是人间缺真爱,说重了,则是集体成“巨婴”——能停留在未成年阶段,不长大、不担责,能被人爱到为你筹办一台偶像演唱会,那才叫”幸福得不要不要的”。
本应成为做人基本道理的仁、义、礼、智、信,乃至值得人敬重的气度、气节,尊严、信仰,现在要靠那么几部杀出商业重围的电影人拍的电影来弘扬,还竟然被误读,管虎、冯小刚等的一片苦心,真是被当成了驴肝肺。严格说来,让导演来当演员,是“屈就”的。凡是有点文化素养的演员,最终的梦想都是当导演;而导演的本职工作之一,就是指导演员演戏。因而,得一金马奖影帝,实在称不上是对导演的褒奖。冯小刚自己也说:“称得上‘演’的,那也就是最后冰湖上视死如归的奔跑戏,其余,基本就是本色出演……”
如果,《老炮儿》付出的代价是低票房,那么,但愿年轻一代付出的代价,不会是操守。
首席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