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话题,似乎正在成为某种禁忌。这就是,青少年自杀现象越来越低龄化。
不久前,杭州一所小学一个9岁小男孩在自家平台上用床单上吊自杀,等家长发现送医,已经来不及了。
再早些日子,当地一名10岁小学生,由于没有做作业,怕无法向家长和老师交差,竟直接从学校四楼跳了下去,幸亏没有生命危险。
这么小的年龄,却对生命表现出如此绝望的态度,真让人心酸。
我们不用去怀疑,他们的家人不爱自己的孩子。可是,他们为何感受不到来自家人、老师的爱?
最近我刚读完美国作家斯坦贝克的《人鼠之间》。
小说主人公莱尼和乔治从小一起长大。莱尼外表强壮,身高两米,智力却还是孩子。他喜欢抚摸丝一般光滑的东西,从没有生命的丝绸,到有生命的小动物和人。
但莱尼在用抚摸表达爱意时,也像孩子一样不知轻重。为此,他拧断过小老鼠、小兔子的脖子,还因为抚摸小女孩身上的裙子,差点闯下大祸。乔治不得不带着莱尼从一个地方逃到另一个地方。
但最后,莱尼还是没有经受住“抚摸”的诱惑,在抚摸农场主儿媳妇的秀发时,他拧断了她的脖子。
怕莱尼受到折磨,乔治赶在抓捕莱尼的人之前找到了莱尼,并向莱尼开了枪。
莱尼的故事让我意识到,除了爱,爱的方式也极为重要。不能说莱尼不爱这些受到伤害的小动物,但他有一颗热爱的心,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智力,如果我们也像莱尼一样,对所爱的人用力过猛,就会像他一样捏碎自己的爱。
杭州这两个孩子在出事前,都感受到了来自家人和学校的压力。学习紧张、没有做作业,乃至于被老师和家长出于爱护而责备几句,这在成年人看来都不算什么事,可对孩子来说却可能难以承受。
父母、老师都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当这样的事情发生时,孩子很可能会认为他的父母、老师不爱自己了,那岂不是天塌下来了。
关于孩子,也是我看这本书时,思考最多的问题。儿子在上学前,我希望他的童年是快乐的,可等他上了小学,我的想法竟不知不觉改变了。
我开始用爱的名义为自己找借口,逼他上各种补习班,还告诉他:这都是为你好。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儿子不像以前那么爱笑了,走在街上,再也不会跟着音乐起舞了。我才开始思考,我这样对儿子,真的做对了吗?
有次儿子月考得了双百分,我问他,儿子,今天开心吗?他说,上午不开心,下午很开心。我问为什么?他说,因为上午不知道考试分数,他很害怕,一直坐在教室里没敢动。
那天早上,他在上学路上还忧心地对外婆说,外婆,每次我走进校门,就很紧张。
我意识到我的儿子感到了不快乐,而这些不快乐的很大一部分,是我给他的不正确的爱的方式造成的。我用所谓的“为他好”自私地“绑架”了本该属于他的快乐。
在小说里,莱尼的梦想就是和乔治一起攒够钱,买一块地,盖一幢房子。他和乔治在那块地上种菜、养鸡,还养他最爱的兔子,他想怎么抚摸它们就怎么抚摸。但当他失手拧断了那个女人的脖子,莱尼的未来不见了,同时消失的还有爱他的乔治的梦想。
对照莱尼对他所爱的对象的行事方式,那么,我们的方式对了吗?
对于孩子,光有爱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