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不成市场说了算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看似错综复杂,涉及到高校、科研院所体制机制改革,现有法律法规的相互解释和补充,以及科技成果的评估、交易和激励等诸多环节,每个环节都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归根到底,科技成果转化成不成,在于市场“要不要”。去年,上海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握牢“市场刀”庖丁解牛:加快建立市场导向的转移转化政策,加大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下放力度,对科技成果市场化定价机制和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移收益比例做了明确规定,特别是试点一批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功能体系建设。
目前,上海已有2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参与试点。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双轮驱动”成立知识产权公司,学校科技成果以知识产权作价入股成立公司的,由知识产权公司作为法人代持股,并按照与学校签订的协议实施股权激励。
中介培育“市场丛林”
科技成果千千万,哪些才是市场最需要的?科技中介要独具慧眼。各类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组织,是科研成果成功转化的催化剂。科创中心建设一年来,上海科技中介服务正在实现集群化发展。
一批科技服务机构获得国家认可和支持,生态多样、充分竞争的“中介丛林”初具雏形。其中既有经验丰富的大中介,又有“才露尖尖角”的小中介,分别满足着上下游不同类型和阶段的科技成果,以及大中小微各类企业的创新需要。目前,全市已集聚近60家市场化、专业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继张江高新区后,紫竹高新区获得科技部第二批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
与此同时,上海还搭建起一个又一个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功能型平台。其中,国家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在合力推动区域技术转移平台——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的建设。东部中心采取市场化运作,围绕技术交易、高校技术市场以及国际创新资源合作等核心功能,兼容技术转移服务和科技金融,逐步形成辐射全球的技术转移交易网络,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目前,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以上海为起点,在长三角区域、甘肃、新疆及新加坡、荷兰、英国、美国、俄罗斯等地铺设技术渠道50个。与国际技术转移机构强强联手,设立了北美分中心、欧洲分中心、新加坡分中心等。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