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今日论语~~~
今日论语~~~
今日论语~~~
今日论语~~~
今日论语~~~
     
2016年07月08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论语
“救命神器”为何被冷落?
王玉宝
  王玉宝

  一年半之前,杭州灵隐寺云林公益基金会捐赠15台AED(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给当地,配置在萧山国际机场、地铁站、市民中心等公共场所。然而,一年半过去了,这15台“救命神器”的使用频率竟然是零。

  AED听上去十分高大上,其实年代久远,早在1979年就诞生。虽非新生物,却是“救命神器”,在救助心脏骤停患者时能极大提升挽回生命的几率。在美国,AED几乎像灭火器一样遍及公共场所。还记得去年3月份在美国救人的中国好医生吗?当时他施救了几分钟,就有人拿来了AED,结果除颤了两次,患者呼吸正常了。

  不要小看这个“救命神器”。当今社会,心脏骤停的事时有发生。在美国,每年有大约40万心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约为10%,个别大城市成功率能达到30%。中国每年大约有50万心脏骤停患者,大城市中抢救成功率还不到3%,落后地区更低。低成功率的背后,不能不说与AED的普及率不够、使用率低下甚至闲置无关。6月29日,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在北京地铁站台突发心脏病猝死,而北京地铁站没有一台AED。去年8月,首都机场一名医生心脏骤停,其实机场就配有AED,但竟成摆设,不能救命。这岂不更令人扼腕?

  看来,AED在中国的冷落,杭州并非个案。再说到上面的北京首都机场,其实总共配置了76台AED,前后有10年时间,至今仍然知者甚少,甚至很多还直接被锁住。按照杭州市的规划,未来3年还将通过财政资金配备600台AED。如果继续零使用,这岂非巨大的公共资源浪费?而整个中国,在提升公共场所AED配备比例的同时,尤须加紧找到AED闲置窘境的破解之道。

  关键还是急救意识和知识在中国并不普及。其实,AED使用并不难,略经培训即可使用,甚至没有培训,基本也可按照提示操作。问题是,AED不仅是一种急救设备,更是一种急救新观念,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提高急救意识。美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将AED的配备以及公众培训列入法案。但我们目前并无相关法规。公共安全的相关规划,亟需更加注重专业人员培训,并将普通公众的急救培训纳入议事日程。

  急救意识不足的背后,更有法律保护的欠缺。去年9月,广州一名女子公交车站倒下,有人为她撑伞,却无人敢上前进行急救,其实当时只要进行胸口按压就可能挽回生命。这背后的一个窘境,正是中国多数地方“好人法”的缺失。见义勇为,或者急救他人过程中造成伤害,自己的法律责任如何豁免?这在很多时候,是困惑公众的一个巨大问题。有法律的保障,有公共安全规划方面的政府推动,有公众急救意识和知识的提升,AED这样的“救命神器”才不会被闲置。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旅游周刊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2016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特别报道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
   第A20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1版:2016法国欧锦赛
   第A22版:2016法国欧锦赛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夜光杯
   第A25版:连载
   第A26版:阅读
   第A27版:家装专版
   第A28版:家装之窗
   第B01版:新民法谭
   第B02版:新民法谭
   第B03版:新民法谭
   第B04版:新民法谭
“救命神器”为何被冷落?
星空的洗礼
临时“抱佛脚”
全民抓精灵
广告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救命神器”为何被冷落? 2016-07-08 2 2016年07月0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