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前全新的民乐演绎,辅以天幕上创思奇妙的多媒体屏,整台演出被定义为“代表东方风貌的中国音乐新风景”。首章《风·古风自然》中的管乐重奏《汲古》,三位素衣笛手吹奏着古笛、排箫、笛子,配以宇宙星球的画面,暗喻这古朴的乐音可以穿越洪荒,更可以跨越国界。随后,古琴演奏家龚一登场,当他抚琴演奏《流水》时,天幕上的山水图竟然真的流出了水——那出于自然、和鸣于自然的乐音,是民乐也是全球所有音乐的起源……
上海民乐团团长罗小慈在二章《雅·雅韵天成》中演绎筝独奏《墨戏》,并由青年舞蹈家黄豆豆辅以刚柔并济的舞蹈,将演出推向了第一个高潮。天幕上滚动的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台前,挥舞着墨色单只水袖的黄豆豆仿佛将身体变成了一支能幻化出各种墨线的毛笔。而罗小慈的古筝则时而婉约,时而铿锵,高潮时音符仿佛瀑布般倾泻……
在后台,罗小慈在解读整场新作内涵时说,《风》《雅》《颂》《和》四大乐章呈现的其实是山河之爱、家国之情与世界大同。这三者既是任何一个国家的音乐发展趋势,也是任何一种文明的演进方式。文化的差异使各国和各民族都热衷于追寻根源,同时又乐于彼此交融。这正是近百年来海派民乐发展的轨迹:传承、融合与创新,而这又何尝不是中国民乐的发展历史呢。终场前,在沙漠驼队的影像前,坐在蒲团上演绎《丝路》的琵琶手弹拨的是波斯的乐音,而后排弹拨的是具有“中国吉他”之称的阮,这是由“竹林七贤”之一阮籍发明的乐器。两种乐音,完全和谐。
最感人的景象是中西交融的盛景。当演奏唢呐的青年演奏家胡晨韵以《百鸟朝凤》的乐音“引领”出二三十位同样吹奏唢呐的少儿时,最直接地表达了“传承”之意,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前不久上映的同名电影对世人的警醒,百鸟和鸣的声音,更是刹那令人流泪。尾声,当95岁的笛子大师陆春龄精神奕奕地与两位徒弟一起吹响《我的祖国》乐曲时,包括外国艺术家和外交官在内的全场观众纷纷起立向他致敬。那来自远古、萦绕山水、来自丝路的声音,又回到了“一条大河”,带领我们回望千年、辗转中西,品味中国精气神的当代表达,迎接世界大同的美好未来。
有专家评价《海上生民乐》非常好地体现了传统与现代、演出与教育、欣赏与获知、守正和创新的关系。 首席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