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任德耀写了儿童剧《马兰花》,一举成名。这部老少咸宜、享誉中外、有歌有舞的美丽童话剧,已经成为中国文艺史上的一部经典。几十年来,作者勤奋耕耘,不断做出新的成绩。然而,作为一位富有潜力的戏剧家,由于历史的原因,他的才华,又未能得到应有的发挥。
宋庆龄的一席话,影响了任德耀
任德耀早年就读于国立剧专,是曹禺、张骏祥的学生,当时专攻舞台美术。一次偶然的机遇,使他改变了专业的方向。
1947年春末,上海的气候虽然还很寒冷,但是杨柳枝上却已经透出米粒般大的新绿。当时任德耀同友人张石流在为儿童剧《表》排戏,廖梦醒(廖仲恺的女儿)突然找到他们,说今天孙夫人要见你们。这消息使得两个青年兴奋不己。
办公室的门打开,宋庆龄出现在他们面前。
她端庄地坐着,身着黑包丝绒旗袍,外面罩一件白色绒衣,抹着口红,正抽着烟,姿容秀丽,头发平滑光亮,浑身散发出一股动人的魅力。
她以带着浓重浦东口音的上海话说:“我们现在的国家,并不是中山先生理想中的国家。无数孩子在受冻挨饿,我们不仅要在物质上帮助他们,而且要给他们精神食粮,要他们看到未来,看到光明。”宋庆龄的一席话,打动了年轻艺术家的心,影响了任德耀,也促使他日后成为了一位中国现代儿童戏剧的大家。
中国的儿童剧作为一个重要又被大众广泛认可的样式,大约有百年的光景。开山鼻祖,一般认为是黎锦晖。他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创作的《麻雀与小孩》等13部儿童歌舞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受到少年儿童与家长的广泛垂青,不愧是儿童戏剧的优秀代表。而在黎氏前后,由于战事频发等各种原因,上乘的儿童剧实属寥寥。至50年代,在人们的热切期望中,任德耀的两部大型作品《友情》和《马兰花》问世了。
作为政治家,宋庆龄自然万众瞩目。但她对文艺,也完全不陌生。她在上海中西女塾读书时就参加过童话剧的排练和演出,后来留学美国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学习时,撰写过散文《阿姨》。这些实践,使她对文艺作品的特殊形式比较熟悉。所以,在同任德耀及其他朋友接触时,对儿童剧的写作与排练,往往会成为他们聊天及商谈的一个内容。
任德耀是扬州人,扬州多出才子。到国立剧专接受正规教育以及学习期间,他受到当代几位大师的悉心教诲。因此,虽是专攻舞美,但是他对戏剧的各种元素都比较熟悉,提起笔来至少不会感到陌生。
从作家的年龄来说,任德耀开始写剧本不算早。拿他的老师来比较,曹禺写《雷雨》23岁,吴祖光写《风雪夜归人》18岁,而任德耀过了30,才开始动手撰写剧本,当时甚至连一支钢笔也没有(他搞舞台设计不用钢笔)。然而,他有着自己特殊的优势。
同宋庆龄的持续接触使任德耀有了一种迫切要为孩子服务的激情。1950年,世界和平大会在波兰华沙召开,宋庆龄委托任德耀前往参加大会。
由此他得到了同巴金、黄宗英等一起去波兰华沙和前苏联等地考察的机会。这些活动,使他对前苏联一整套运作儿童戏剧的方式,有了具体的了解。当火车疾驰在西伯利亚草原上时,任德耀不禁兴奋地写下:“以前我爱我的祖国,现在我更爱我的祖国了。”
《马兰花》及《友情》对中国儿童戏剧有着不凡的意义
《马兰花》写于1955年。这出童话剧的每项元素(导演、表演、舞美)都达到相当水平。场面热烈,舞台上色彩缤纷;人物刻画也比较生动;台上台下的交流,导演处理得极具特色。整台戏,好看,好玩,又有意思。在编导统一构思下,各位艺术家通力合作,从而取得了不凡业绩。多年来,全国几十个儿童剧团,加上俄罗斯、美国、日本、挪威等国家及中国台湾地区,多会把《马兰花》视为少年儿童和家长的一件珍品,来加以玩味和欣赏。
其实,《马兰花》并不是任德耀写的第一部大戏。他的第一部大戏写于1954年,是《友情》。这是一部现实题材的作品。它在艺术上的成就,可以同《马兰花》平分秋色。
《友情》写的是新中国少年儿童的生活。一开始接触这个题材,任德耀不仅有新鲜感,同时长期以来积累在他心中的生活素材,大量向他涌来,使他有充分的余地加以选择和运用。经过提炼,一个个活生生的形象很快出现,构成戏剧的要素也得以成形。在写作过程中,他深情开掘现实生活美好的事物,尤其是表现出青少年们那种灵魂对灵魂的诱惑;而这种表现通常是不动声色的。作者竭力避免通过人物之口把自己想说的话直接说出,而是含蓄地透过戏剧事件与人物形象让自己的见解得到自然的流露。
在《友情》中,我们可以看出任德耀的思想性格中,有着可贵的童心。他对儿童、少年有着一种热烈的情感,这种情感使他往往能够无意识地去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这一点非常重要,这往往是辨别一个儿童作家能否真正写出好的儿童作品的试金石。曹禺在北京看了《友情》后这样说:“儿童剧就是要这样写”。他了解自己学生在舞台美术上已经有所成就,而今又看到他能在儿童戏剧方面独树一帜,曹禺自然特别高兴。
任德耀先后创作并演出的两出大戏《马兰花》及《友情》,在中国儿童戏剧领域有着不凡的意义。它们对中国儿童剧和儿童戏剧表演团体,起了“定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