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今日论语~~~
今日论语~~~
今日论语~~~
今日论语~~~
今日论语~~~
今日论语~~~
     
2017年02月17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论语
不把科学家当“会计”
胡印斌
  胡印斌

  科学家不再当“会计”了。据新华社近日报道,2016年中央两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之后,很多高校、科研院所不仅设立了专门的科研财务助理岗位,经费报销更加便捷,其他诸如科研项目预算调剂、劳务费分配管理、间接费用使用管理、结转结余资金留用等问题,也正在简化和优化。

  一直以来,对于科研经费报销中的诸多麻烦,科研人员啧有烦言,纷纷质疑。在去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林业大学林金星教授吐槽,“现在很多教授如果手下没有几个兵,那你自己就要变成财务专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孙宪忠则称,“有一张几年前几块钱的办公用品发票,让我解释用途,不然就要退钱。”

  这种在报销审查中“严格到极端”的做法,尽管确有财务管理的规范化考量,初衷并不差,但却因其过于机械而违背了科研创新的客观规律,到头来,在管住了“钱”的同时,可能连科学家的精力、头脑等等也一并死死捆绑了起来。很多时候,不仅逼得专家教授去到处找票据、四下跑报销,甚至出现为了通过财务审计而去调账、作假的现象。

  中央去年以来启动的这项科研资金管理改革,让科学家从以往繁琐、严苛、刻板的账目中解放出来,为他们松绑,使之不必再心心念念琢磨着“怎样花钱”、“如何报销”、“能否通过”,而得以专注于科研本身。这就好比用一根轻巧的杠杆,撬起了以往将科学家们拖得疲累不堪的千斤重负,放他们到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去。

  当然,“松绑”首先是对以往不尽合理之处的纠偏,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更不意味着项目人可以随意模糊情与理的边界。科研项目资金具体如何合理使用、差旅会议如何安排、劳务费如何分配管理、间接费用提高比重等等,各高校、科研院所仍需建设并完善相关内控管理制度,若想用好,必须先管好,要使科研人员既“敢花钱”,又不“乱花钱”。

  其次,“松绑”的同时,也要体现对科研人员的个体激励。比如以往规定科研人员均不得从科研经费中取得劳动报酬,就大大抑制了科研活动的人力投入,还会诱发少数科研人员套取科研项目资金、滋生腐败。适度的提高,不仅能够体现科研人员在科研活动中的智力价值,也有助于提高科研活动的效率,从而增进整个社会的收益。

  科学的活力,源自参与主体积极、主动的智力活动,也与整个社会的宽松环境有关。这其中,既要冲破种种影响创新创造的无形枷锁,放飞心灵与思想,也要不断破除各种有形的滞碍,砍掉科研管理中的繁文缛节。科学家不再当“会计”,科学才会更有活力。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10版:新民邻声·话题 /综合新闻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连载
   第A24版:阅读
   第B01版:新民法谭
   第B02版:新民法谭
   第B03版:新民法谭
   第B04版:家装之窗
不把科学家当“会计”
粗暴的“骗术”
共享经济应追求社会价值增量
“代”前三思
住口!
花钱当学叶澄衷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不把科学家当“会计” 2017-02-17 2 2017年02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