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的城厢即上海老城厢,它是今天上海城市形成的基础和策源地。研究这段历史,对于全面、客观认识上海城市的历史变迁不无启迪。
晚清以来,人们对上海县治所习惯称之为上海老城厢(城,指县城;厢,指县城附近的地区)。上海老城厢是与上海租界新城区相对而言的。其区域范围,包括明嘉靖年间在上海南市修筑、1912年拆除的周长九华里城墙以内的行政区和商务区,及东门、南门外沿黄浦江一带的商业码头区。
公元1292年,元政府设立上海县。明代以后,政府鼓励种植棉花。上海因发达的棉花种植业、纺织手工业,以及便利的水上交通,县城商业开始繁荣,街巷逐渐增多。至嘉庆21年(1816年),上海县城有街巷60多条,人口10余万,并成为北洋、南洋、长江、内河、外洋五条航线交汇的港口城市。至上海开埠前,上海城厢内已有沙船业、土布业、豆饼业、米业、酒业、纸业、药业、茶业、丝绸业、钱庄业、铜锡业、煤炭业、典当业、染坊业等各类行业数十个,行业性公馆会所20多个。十六铺地区一带,形成了咸瓜街、豆市街、花衣街、会馆街等专业街市。陆家石桥、红栏杆桥、松雪街等处,成为城厢内的商业闹市。上海当时享有“江海通津,东南都会”的美誉。
上海开埠后,受小刀会起义、太平天国战争的影响,老城厢的商业遭到重大打击。小东门至大东门一带的街市被清军烧毁。但随着中外贸易的兴起,以及战争期间各地人口向上海的大量聚集,战后老城厢的商业很快得到恢复,有些行业甚至比战前更盛。当时,上海重要的货物码头、钱庄、零售商店和有经验的南北货、洋货商人仍然集中在老城厢。中外商人采购丝、茶、瓷器、鸦片、棉布等都在县城里成交。许多商务、报关事宜也需在县衙中办理。因此,开埠之初十余年间,老城厢仍是上海的经济中心。
十九世纪70年代后,世界资本主义空前发展,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极大冲击了中国的自然经济。老城厢与租界各方面的差距开始拉大。在老城厢的城市经济中,沙船航运业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上海市面以沙船为根本”。沙船业的繁荣带动了城市的繁荣,帆樯林立,万商云集,百货山积,人马喧阗,是当时上海老城厢的写照。但随着近代轮船航运业的兴起,上海的沙船业逐步衰落。1890年,外国轮船占上海港船只86.9%。到19世纪末,上海的沙船已不满50只,外国的轮船击垮了中国的民船。与此同时,洋布的大量倾销,使得土布市场越来越小。外国银行进入上海后,很快取得了经营国际汇兑的垄断地位,还吸收了巨额存款,使居老城厢“百业之枢”地位的钱庄成了外国资本、特别是银行资本的附庸。老城厢沙船业、土布业、钱庄业等主要行业的衰落,以及近代工业和一些新兴行业在租界的兴起,使城市经济中心北移至租界地区,老城厢逐渐丧失了原本的商贸中心地位。时人这样形容:当机器的轰鸣在租界最早响起的时候,除了手摇织布机发出的声音以外,老城厢还是一片沉寂。当拔地而起的大烟囱成为租界的象征以后,老城厢地区除了偶尔的金属撞击的声音外,仍然以商贩的叫卖声为主旋律。
在城市管理上,租界工部局(公董局)成立后,引进越来越多的西方近代城市经营、管理理念,建立了租界社会管理体制,制定了包括交通、卫生、食品安全等一系列租界社会管理规范。同时,租界当局运用近代西方城市建设模式,大规模修建道路、码头、学校、医院、剧场、菜场等市政公共设施。自来水、电灯、电话、电报、有轨电车等西方先进科技成果也纷纷进入租界。租界地区逐渐成为一个与前近代中国城市迥异的、具有浓厚西方近代城市特征的“飞地”。而老城厢仍然承袭中国传统城市的管理模式,虽然在租界的影响下有一定的发展,但城市中心区域已在租界,老城厢只是租界的附庸。
老上海城厢从一个封建的商业城市变成租界附庸的过程,是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历史缩影。
老上海城厢的那段历史,是不该忘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