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李敬泽素以灵动犀利、精微别致的文学评论为世人高度关注。此次,他的新书《青鸟故事集》(译林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却突破文本界限,通过梳理历史文献,将细密的知识、考据与想象融合在一起,编织出逝去年代错综复杂的图景,以及其背后那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矢志不渝的坚守与追索,读后令人印象深刻,并对他有了一次全新的认识。
1994年夏,在长江三峡的游轮上,李敬泽第一次读到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的《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布罗代尔从吃穿用度、从日常生活中微小的细节勘察历史的做法启发了他,从此他也开始在浩瀚典籍、残章断简里钩沉古人的“生活、梦想和幻觉”,并于2000年辑成《看来看去或秘密交流》一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十余年后,李敬泽将此书重新修订、增补了《抹香》《印在水上、灰上、石头上》《巨大的鸟和鱼》三篇,交由译林出版社出版,于是就有了这本《青鸟故事集》。
一路读来,可以看出,在整个历史叙事里,李敬泽对日常事物的细节和平民生活方式有极大的兴趣。他关注细节,关注物质,关注那些近乎不存在的边缘人物,比如唐宋的香,比如明代的钟表,比如鸦片战争中的中翻译。他在这些细节和边缘人物中以考据和想象去建构种种神奇的、但又是有历史依据的故事。《青鸟故事集》的撰写既充满挑战,又有发现新事物的乐趣,呈现出有别于散文随笔群体风格的一种重在彰显历史想象的“混搭美学”。字里行间,我们见到更多的是李敬泽作为一个兴趣广博的读者、作为批评家、作为文体家、作为考古者乃至侦探的复杂面相。
“我像侦探一样,从那么不相干的书里面,把那几个人揪出来,在他们几个人之间发现了一个联系,这些大历史之下非常微小人物的活动呈现出了‘历史的背面’。”《青鸟故事集》既是散文、评论,是考据、思辨,也是一部幻想性的小说。全书在我们与他们、本土与异域、中国与西方之间展开,以外国人在中国的故事为基本材料,经由语言和翻译问题,深刻探讨历史过程中的沟通与误解,时间跨度由唐代至现代。在这些故事中,一个个曾在东方和西方之间衔递交流的人,如一只只青鸟,倏然划过天空,它们飞翔的路径和姿势被想象、被铭刻。李敬泽本人却将《青鸟故事集》定位为“一本面向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人的书”。他认为,历经千年,人们对异域的想象,乃至人的生存境遇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我们的传统保持着对异质经验的对话和好奇心,这个过程充满了想象、幻想、谬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