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得主毕飞宇新作《小说课》是其首部文学讲稿,辑录了作者在南京大学等高校与学生谈小说的课堂实录,所谈论的小说皆为古今中外名著经典。在《小说课》中,毕飞宇拥有双重身份:写作者与阅读者。他说:“阅读是需要才华的,阅读的才华就是写作的才华。”作为一位有着三十多年小说创作经验、尝试过多种小说创作技巧的作家,面对那些我们从儿时就熟知甚至熟读的作品时,毕飞宇总能读出别样的精彩。毕飞宇认为,小说家最重要的能力是直觉,最典型的职业特征是相信虚构。直觉引领着毕飞宇抵达了逻辑无法抵达的地方,虚构引领着毕飞宇,也引领着我们抵达了现实无法抵达的地方。《小说课》照亮了文学经典那些幽暗的角落,也照亮了虚构与直觉,带着我们完成了一次对理性思维与现实世界的突围。
《家与孝:从中西间视野看》张祥龙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这是一部带有中西比较意味的哲学、伦理学著作,集结了张祥龙近年来谈及“家与孝”话题的文章。作为国内专事中西方哲学比较研究的学者,张祥龙有着中西方哲学素养和看待问题的独特视角,在书中,他从克尔恺郭尔、海德格尔谈到中国儒家思想,从家庭、孝道论及人性内涵,进而触及对中西哲学思想和伦理的深层思考。
《三十年细说从头》李翰祥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这是李翰祥导演的珍贵回忆录。拍出了《清宫秘史》、《火烧圆明园》等代表作的李翰祥导演是影响中国电影史的重要人物,创作踪迹横跨两岸三地。本书集结自李翰祥导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香港《东方日报》连载的同名专栏,内容涵盖其从影三十年的心得杂感,两岸三地影坛的掌故见闻,老北京民俗文化的五行八作等,三教九流,无所不谈。他的语言风格幽默风趣,文辞生动,细节丰富,深得广大读者喜爱。在李翰祥导演诞辰九十周年暨逝世二十周年之际,也有相当的纪念意义。
《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冯其庸著,商务印书馆出版
文史学家、《红楼梦》专家冯其庸先生今年一月刚刚作古,这本书是他的口述自传。书中叙述了他九十多年来经历的风风雨雨和他所开辟的学术道路。冯先生出身贫寒,努力攻读,毕业于著名的无锡国专,后投笔从戎。在学术上,主持校订《红楼梦》成一代红学大家,不仅重视读书和文献记载,也重视地面遗迹的调查,重视地下发掘的新资料,曾十赴新疆,三上帕米尔高原,又穿越米兰、罗布泊、楼兰、龙城、白龙堆、三陇沙入玉门关,查实了玄奘自于阗回归长安的最后路段。本书是一部韵味悠长的口述自传,也是一幅反映中国近百年社会变迁的历史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