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随笔/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2017年07月04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国宝与草根
左妍
  左妍

  不久前,第三批国医大师评选揭晓,30位德高望重的中医界老前辈获此殊荣。至此,我国共诞生了90位“国宝”级的名老中医药专家。

  树立中医界标杆,繁荣中医药文化,这固然是件好事。但这五年一次的国医大师评选,却也没少挨质疑。有人不客气地将其比作菜地里的韭菜,每五年成熟一茬,收割一批。还有人认为,学术大师是历史裁定的,是民间百姓给予的美誉,不是靠官方认定的。官方若将大师的称谓当作荣誉授给这人那人,自然玷污了这个神圣的称谓,甚至有可能给中医学界带来前所未有的名利之争。

  我因工作缘故采访过国医大师,被老专家的奉献精神和学术成就打动。八九十岁高龄,荣誉和金钱都不缺,完全可以颐养天年,可还是每周坚持看门诊,图啥?病人需要你!大量的经典验方和独特技法需要后人传承,学生需要你!

  不过,我也理解那些质疑声。靠评选国医大师能振兴中医吗?大师的标准又是什么?自古以来,大师多来自民间,纵观中医史上的大师,又有几人是学院教育培养的?中医是经验医学,不少有特效的治病方法,在民间土生土长。然而,随着《执业医师法》的实施,当医生的门槛越来越高。民间中医虽然看得了病,却未必考得上证。于是,有的被迫放弃行医,有的无奈流落海外,还有的只能偷偷摸摸无证行医。

  现行的中医教育以院校教育为主体,中医师承体系日渐衰落。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是两种不同的培养模式,按现行规定,接受师承教育很难获得行医资质了。有专家提出,在中医发展策略上,还是应该尊重历史规律,尝试两种模式并行,分类管理,让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的,也可以有量身定制的考试。这不是降分录取,也不是保护“落后”,而是特事特办,保存民间濒临失传的中医药种子,这和传承国医大师的学术经验一样重要。

  据统计,我国偏远地区至少还有15万名民间中医,其中不少年事已高,薪火难续。借着7月1日《中医药法》施行的东风,期盼也给缺医少药地区的民间中医一席之地,让国宝和草根一起辉煌,让中医瑰宝造福人类健康。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随笔/评论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10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读者之声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4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阅读/连载
   第A28版:旅游资讯
   第A29版:新民旅游
   第A30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A31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A32版:旅游资讯
   第A33版:旅游资讯
   第A34版:旅游资讯
   第A35版:旅游资讯
   第A36版:旅游资讯
   第A37版:旅游资讯
   第A38版:旅游资讯
   第A39版:旅游资讯
   第A40版:旅游资讯
   第A41版:旅游资讯
   第A42版:旅游资讯
   第A43版:旅游资讯
   第A44版:旅游资讯
“晒”权力清单,提升司法公信
严防沉迷
美育是一种刚需
国宝与草根
“被俘”
不论是非的同情是廉价的
新民晚报随笔/评论A06国宝与草根 2017-07-04 2 2017年07月0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