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哨声一响,参赛选手的“教练”和“助教”们赶紧把“选手”扔进池中。对,没错,是“扔进”池中。 “选手”们到了水里,身后还拖着一根长尾巴,连着岸上的电源插座。既然是仿生“选手”,它们与真正的游泳健将一样,也有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和“泳镜”,不过,他们几乎只有一只“眼睛”。靠着前部安装的摄像头,“教练”在岸上就能在屏幕中看到机器人的水中姿态、深度、稳定性等情况。
等待调适完毕,“教练”按下按钮,“选手们”就悄无声息地在水中一路潜泳出发了,靠着后侧的螺旋桨推进器,不一会儿就游到对岸,不用翻身,又径直返回起点了。一个来回,干净利落,没有游错赛道的,也没有闹情绪罢赛的,个个争当第一。
由中国人自主研发的“白鲨MAX”7月4日刚斩获德国工业设计红点奖,虽不是昨天游得最快的水下机器人,却是各项技能综合得分最高的参赛选手。
赛后,记者采访了获奖“选手”的“教练”们。他们说,虽然竞速是一项重要比赛,但是,水下机器人不仅仅擅长高速潜泳,它们还有吸附在水下建筑物墙壁上探测有无破损、监测水质、观测水产养殖网箱等功能。在今年3月湖南郴州天坑事故救援中,“白鲨MINI”仅用一小时,就在崖壁下的深水潭中找到了之前蛙人花了三天也没找到的遇难者遗体。
金牌得主“白鲨MAX”的开发团队赛后表示,临港已成为我国唯一一个聚集水下机器人产业的地区,“白鲨兄弟”也将游到临港,服务“彩虹鱼”深渊科考等重大科研项目。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