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 开门成了大事
“把长者照护之家的门开在小区,居民开始是反对的。”乔鏖告诉记者,居民担心对生活造成干扰。今年,长者照护之家改造,将一楼为老服务空间打造成多功能的“邻里汇”。“我们不仅要服务老年人,还要吸引中青幼各个年龄段的社区居民。”街道党工委书记程伟说,打开物理意义上的大门,破除的是理念和行动上的保守封闭。
随着功能的变换,乔鏖多了个新头衔——“邻里汇理事长”。寿昌坊“邻里汇”的首届理事会由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和寿益坊、寿祥坊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街道干部、辖区单位、专业机构、社会组织和居民骨干共同组成。“新官”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讨论“门朝哪里开”。
居民 从抵触到喜欢
“改了名称后,居民的抵触情绪有所减少,加上居委会和骨干平日的宣传,反对声音慢慢少了。”乔鏖说。经过理事会的商讨,“邻里汇”大门仍开在沪闵路上,遇大活动时开放;小门则开在寿昌坊,白天开放,设监控并有志愿者查看。围墙也打开成为透明围栏,与小区融为一体,“这样既满足周边居民要开放共享的需求,也保持小区安宁;对于长者照护之家来说可防止老人走失。”
王阿姨是周边小区的居民,“邻里汇”开放后,她总是随身带张“门禁卡”。“有了这张卡就自己开门,方便多了。”每周王阿姨至少去“邻里汇”两三次。“这里活动很多,做酵素、剪纸,还有培训课。有时不想烧饭就到这里来解决,一顿15元,菜色交关好。”她告诉记者,这里还有助浴,老人到这里洗个澡也很方便,这些项目都能单次结算,很方便。
“邻里汇”的大门打开之后,街道发挥党建平台共建共享的优势,引进康复、助餐、助浴等公共服务,鼓励居民团队发起亲子活动、烘焙、插花等活动。居民们隔三差五进来看看,越看越喜欢,希望延长大门开放时间。
社区 唤起公共意识
“老少乐”是“邻里汇”的特色空间,房间里摆设着老人喜爱的沙发躺椅,地上铺着小孩的爬行垫。“有时我们会组织幼儿园小朋友走进‘邻里汇’。”街道社区服务办主任王纾介绍,作为徐汇区试运营的第一家“邻里汇”项目,康健街道吸收了国外做法,把养老机构和小学、幼儿园建在一起,让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给老人们带去“阳光”与欢乐。为了让活动可持续,“邻里汇”还在阳台辟出一块“空中菜园”,让老人和小孩一起认养花草果蔬。康沁幼儿园老师说,小朋友在这里上体验课,观察植物,感受生命教育。
天天有互动,周周有课程,月月有活动。开张2个月,首批23个主题活动项目已经通过筛选和引进,目前已开展活动29次,近600人次参与。现在“邻里汇”的日均人流量近60人次。“小禾公益”亲子阅读、针对失智老人的“简爱公益”、“绿梧桐”口述家史等活动,点击率颇高。王纾表示,“邻里汇”面向周边居民,力求全年龄,全服务,全天候,“公共客厅”不仅是大家共享服务的地方,也是重塑社区规则的地方,唤起大家的公共意识。
本报记者 袁玮 通讯员 姚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