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7月17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从“七月流火”说起
晏秋秋
  晏秋秋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这几天,上海高温不断,炎热逼人。尤其,看了这么多用“七月流火”形容目前上海天气的,更让人心烦。

  所谓“七月流火”,要分开来解释。七月,指的是农历七月。流,指移动。火,天蝎星座里面的星星。换句话说,是到了农历七月,天蝎星座里的星星开始逐渐移动,表明天气已经从最热的时分,逐渐转凉。12年前,就有一名高校校长公开讲话中,误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酷热。时隔一纪,仍多误用,可堪一叹。

  现在生活中,这样的误用还是蛮多的。比如,形容事物过期凋零,当用“明日黄花”,这里的明日是指重阳节,黄花是指菊花。重阳节后,菊花一般逐渐凋零。而现在,不少人误用为“昨日黄花”。其实“昨日黄花”正盛,何以形容过期呢?

  再比如,说一个人的文章写得很差,常用“狗屁不通”形容。其实,这是“狗皮不通”的误用。狗没有汗腺,夏天常吐舌头,以求散热。所以,不通的只是狗皮。至于狗屁,既有屁放出,则势必通矣。

  还有,所谓“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其实是“舍不得鞋子套不到狼”。这应该是川蜀方言以讹传讹的缘故。原来的意思是,指你要打到狼,必须多走路,不怕费鞋子。现在的意思是,要把孩子去当诱饵,不怕妇幼保护组织出面啊!

  如今有一种说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形成语言习惯的,可以按照约定俗成,脱离本来的意思。对此,我不敢苟同。中国的语言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留住文脉。

  所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中,应该把皮匠改成“裨将”。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根”。汪曾祺写出过“他的令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念出香消玉“损”……由此看来,“文字抢救”刻不容缓啊。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16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2017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9版:2017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10版:科创上海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军界瞭望
   第A23版:军界瞭望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政治站位要体现在担当上
从“七月流火”说起
天黑请闭眼
视捐款为演戏不仅失德且违法
危险的“恶作具”
对暴走团的批评有太多想当然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从“七月流火”说起 2017-07-17 2 2017年07月1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