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的各种逸闻还未淡出舆论,暴走团最近又受到追逐,成为老人话题新的舆论热点。山东临沂的暴走团是这一话题的主角,在过去几天中,该团体先是于本月初在机动车道上快步行进而遭遇交通事故,导致一死两伤,不料这支队伍越挫越勇,13日晚该暴走团又被拍到在非机动道上锻炼,队员手持荧光棒,身贴反光条。最新的消息是,临沂警方约谈部分“暴走团” 协会,警方表示,如果再有队伍在马路上锻炼,将“收回队旗、取消队号、把队长开除出去”。
因为在机动车道上暴走而发生交通事故,其中的是非轻重一目了然,所以外界从一开始就对涉事人群感到震惊和不解。而在出现事故后暴走团依然我行我素,更是加剧了事件的奇葩色彩,这般执着超乎了常人的理解,也因此有不少网友认为事件背后有炒作动机。过去也出现暴走团打商业广告的现象,当然,人们做出这种猜测更主要是解释自身的不解,对于那些通过网络传播的社会事件,通常生活经验派不上用场的时候,炒作就成了唯一正当的解释。但这次是否就是一次炒作事件还不得而知,起码就目前媒体呈现的信息来看,还无法确定它纯粹是炒作。
当然,更多的人并不在乎它是否是一个炒作性事件,对于这部分人来说,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批判的机会。在对广场舞的批判逐渐疲乏的今天,暴走团再次受到舆论的“追捧”,而其批判的落脚点其实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一是批评老人这一特定群体;二是批评暴走团占据公共空间,对事不对人。
很多批评都冠以“老人暴走团”,但从报道提供的图片看未必真是这样。队伍除了老人还有大量中年人,老年人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所以暴走团不仅是属于老年人的健身运动,它的群众基础超过了人们的惯性认识。很多批评没有注意到这个事实,依旧想当然地把老人作为批评对象。媒体出现大量分析为何老人爱暴走的文章,比如暴走团不排外,随时加入随时离开,并没有很严格的组织性,是城市化背景下陌生人相处很好的社交模式。
当然,这些批评未必不合理。从逻辑上看,暴走团的确天然具备对老人的吸引力,只是,暴走团成员可能并没有明显的年龄特征,类似的团体能吸引老人,对其他年龄段的人同样有吸引力,就此而言,将临沂事件归结为“老人惹的祸”并不客观。
至于批评暴走团占据公共空间并引发安全之虞,迄今为止媒体也有类似《城市应为“暴走团”留有一席之地》的评论,问题在于,临沂当地难道就没有相对安全的暴走场所,一定要在机动车道上暴走?在这些问题还没有明确答案之前,批评当地交通执法不当似乎也很牵强。无论是对暴走者还是对执法者,舆论目前的批评很多都有情绪化色彩,只有关键的信息得以呈现,接近真相的分析才可能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