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老饕蒋鸣玉兄半夜里突然在微信里晒出一只瓜肉奶黄色与粉红色互为镶嵌的双色冰激凌西瓜,说要200元一只,挖一勺吃,噢,味道像吃奶油冰激凌一样,一些朋友正要入睡,见此番美食美景顿时有了饿意,看得口水直流,纷纷围观,有人甚至直接在评论区向他讨一勺尝尝……回想过去每到夏日,大街小巷摆满了瓜摊,有西瓜梨瓜黄金瓜,小菜场里还堆满了黄瓜南瓜大冬瓜,从前上海小囡晚上乘风凉时,最喜欢围在灯火通明的西瓜摊边,嘻嘻哈哈观看卖瓜人称瓜切瓜,那场景真有点像现在的网络流行语“吃瓜群众”呀!
最近从书橱里翻出1951年我父亲杨馥清在上海广益书局出版《西瓜栽培法》,《甜瓜种植法》两册书,他在西瓜栽培法一书中写道:上世纪五十年代,上海西瓜品种有花皮种、乌皮种、三白种、洋西瓜种,日本“嘉宝”西瓜皮薄,洋西瓜一般皮色浅绿,又有不规则的深绿花纹,皮薄,子红色或褐黄色,圆形瓤红色,椭圆形瓤多黄色。“浜瓜”属于“洋西瓜”种。《甜瓜种植法》书中写道:有黄蜜露俗称“梨瓜”香味浓,肉脆而松,甜。白色种,果皮肉全白色,甜味亦浓,香味特别浓,因形状像苹果,俗名“苹果瓜”。青色种,果皮肉全青色,甜味很浓。绿网种,原产西洋,瓜圆形,果皮黄绿色,成熟时出现网状斑纹,又叫绿网甜瓜。酥瓜,皮黄绿色果形很大,肉质酥软,上海农村中有时当充饥的食物”。
夏日最清热祛火的黄瓜是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中原的,称为胡瓜。五胡十六国时后赵皇帝石勒忌讳“胡”字,汉臣襄国郡守樊坦将其改为“黄瓜”。凉拌黄瓜,虾炒黄瓜都是老上海石库门家常菜。蕃瓜又名南瓜、倭瓜、饭瓜,过去沪人常做南瓜面疙瘩填饱肚子,上海蕃瓜弄,此地原名姚家宅,据说1947年秋有人种出过一个特大南瓜,由此得名。 《本草纲目》记:浙中一种阴瓜,宜阴地种之。秋熟色黄如金,皮肤稍厚,可藏至春,食之如新。有人质疑此即南瓜也?
现在网上还流行一种“醉瓜”吃法,在西瓜上开一个瓶盖大小的洞,把一瓶伏特加斜插进去,次日,切开吃醉瓜,香甜可口,据说吃四五块就能醉倒一个大汉。
橙红色的北瓜,形状像南瓜能当蔬菜吃,可以入药,参贝北瓜膏能平喘化痰,润肺止咳,补中益气,有人在北瓜生长过程中刻了吉祥语,采摘后陈之几案聊作清供雅玩。
老上海有一种来自浙江嵊县的刘关张西瓜叫“三义瓜”皮白瓤红籽黑,象征着桃园三结义的刘备白脸,关公红脸、张飞黑脸。
上海龙华古镇南旧有瓜豆路,是晩清诗人陆云僧筑瓜豆园而得名,俗呼陆家花园,瓜豆园主人常用瓜豆来招待客人,1944年日本侵略军扩建龙华飞机场,园被征。
大画家吴湖帆先生特嗜西瓜,暑天,一担担买回家吃。沈嘉禄曾为我西瓜文章配上接地气的插图,一只半平湖西瓜下面压着一把蒲扇,题曰:“大伏天啖西瓜,人生一大快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