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沈阳的朋友来沪,送了我当地的特产羊肝羹。我没吃过羊肝羹,问他是否就是我熟悉的羊羹,他笑笑说,羊肝羹就是加了少量羊肝的羊羹。我上网求证,赫然发现羊羹居然源自我们中国,而我孤陋寡闻,却一直以为羊羹是日本的点心!
我小时候在台湾常吃羊羹,包装上总有几个日本的假名,习而不察,难怪会有这样的错觉,也不知道羊羹跟羊有什么关系,直到看了资料才豁然开朗,暗自羞愧。原来最早的羊羹就是羊熬制的浓汤,冷却后结成的冻可以用来佐餐。现在的羊羹,大约是在南宋时由佛教禅宗的僧人传入日本,由于佛教严禁杀生,动物胶以赤小豆或其他成分取代,渐渐演变成现在这个果冻状的豆制品甜食。
《牛津英语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去年底收了日文音译的yokan(羊羹),说羊羹“源自中国”(originated in China)。羊羹本是中国的食品,那么我们英译羊羹时,是用牛津收录、知名度较高、来自日文的yokan?是采词典未收、知名度偏低、却来自中文的yanggeng?还是诉诸其他不同的策略?
许多人可能不假思索,答案就是yokan,因为这毕竟是个获得权威认证的英文单词。然若由文化自信的视角观之,则未必如此,或可有不同的思考。
六月下旬,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教育部、国家语委在北京联合发布了《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系列国家标准,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中餐饮词汇更是吸引了众多目光。这套译写国标提到,中国特有的食物名称,如饺子、包子、粽子、馒头、火烧、煎饼、肉夹馍、油条等,可用汉语拼音拼写。国标所揭橥的这个音译原则,事实上就是行之有年的国际惯例。羊羹是个源自中国的特色食品,基于这个肯定自我的精神,用汉语拼音拼写,把yanggeng推介给英文,实乃顺理成章。
此外,新发布的译写国标还提到,一些英文词语若源自中文,却在进入英文时取道日文,建议回归中文,如“豆腐”不用日文的tofu而用中文的doufu,“禅(宗)”不用日文的Zen而用中文的Chan,“围棋”不用日文的go(由igo “囲碁”缩略而成)而用中文的weiqi。准此,羊羹的英译虽有现成的yokan,不过yokan来自日文,我们理当回归源头的yanggeng,才能彰显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在强调文化自信的此时此刻,这条准则深具意义。
大家或有不知,权威的英文词典也收有中文的禅、围棋和豆腐。《韦氏三版新国际英语大词典》(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Unabridged)收录了中文的Ch’an(禅,威妥玛拼音),牛津收录了中文的wei ch’i(围棋,威妥玛拼音),《维基词典》(Wiktionary)收录了中文的doufu(豆腐),证据在前,我们何须舍中文而就日文?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兹举二例。同样是美食,英文接纳了日文的gyoza(饺子,多部英文词典均收,以煎饺为常见),也接纳了中文的jiaozi(收于牛津和维基),我们用英文谈论中国的饺子时,当然要用jiaozi,不能用gyoza,以免混淆了中国菜和日本料理。
传统乐器方面,英文吸收了日文的shamisen(三味線,或拼为samisen,即三弦,收于多部英文词典),也吸收了中文的san hsien(三弦,威妥玛拼音,收于牛津),我们在谈论苏州评弹时,应避免使用日文的shamisen,从而防止错误的文化联想。在采用中文的san hsien时,也当与时俱进,改为汉语拼音的sanxian。
中国特色的事物,可用汉语拼音转写。源自中文取道日文的英文词汇,宜回归根源的中文拼写。我们建立文化自信,在词汇翻译方面,何妨由此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