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1:新民法谭
     
本版列表新闻
~~~法院认可相关陈述,原告讨回20万元定金
~~~法院认可相关陈述,原告讨回20万元定金
~~~法院认可相关陈述,原告讨回20万元定金
~~~法院认可相关陈述,原告讨回20万元定金
~~~法院认可相关陈述,原告讨回20万元定金
     
2017年07月28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375万元买“凶宅”系“重大误解”
法院认可相关陈述,原告讨回20万元定金
章伟聪 袁玮
  潘先生花375万元买一套住房,在签订买房协议并支付20万元定金后,了解到这套房屋竟是“凶宅”,潘先生认为房东徐先生隐瞒重大事项,要求解除协议、返还定金。徐先生则认为潘先生嫌房价贵想违约,定金应予没收。近日,长宁区法院对这起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作出一审判决:撤销双方基于重大误解签订的协议,徐先生返还潘先生20万元定金。

  签约后才知所购房内死过人

  去年3月初,潘先生在房屋中介公司的推介下,与徐先生签订了房地产买卖居间协议,约定潘先生以375万元的价格购买徐先生名下的一套住房。签约后,潘先生支付了20万元定金。几天后,潘先生再次查看所购房屋时,从邻居处了解到,10多年前曾有人在这套房屋内自缢死亡。潘先生大为惊讶,就委托律师调查。律师调查的结果显示,2001年4月一名户籍在该房屋内的女性自缢死亡。同时,2016年1月,该房屋因存在敲承重墙及卫生间改灶间的行为被小区物业公司发出过《整改通知书》。

  去年7月,潘先生以所购房屋为“凶宅”且被告擅自改动房屋结构为由,向长宁法院起诉,要求撤销房地产买卖居间协议、单倍返还定金并支付相应利息。徐先生不同意潘先生的诉讼请求,辩称在潘先生第一次看房时就已告知房屋结构改动的情况,而凶宅的说法没有任何根据。徐先生认为是潘先生觉得房价贵了想违约,所付定金应予没收。

  是否为“凶宅”成双方争议焦点

  经过两次公开开庭审理,长宁法院对该案作出上述判决。审判长马浩波表示,本案双方争议的焦点是涉案房屋是否为“凶宅”。综合原告提供的证据和法院依法调取的证据,并结合经验法则来看,曾有户籍在涉案房屋内的案外人在涉案房屋内自缢死亡的说法具有一定合理性,同时被告也没有举证证明案外人在他处自缢,据此,法庭推定案外人自缢于涉案房屋内。

  根据我国社会传统风俗,涉案房屋曾为“凶宅”一事确实会对涉案房屋的价值产生不利影响,并进而左右买家的购房意向。由于被告自身取得涉案房屋权利的时间较短,而且获取案外人自缢信息有一定难度。因此,被告表示对“凶宅”一事并不知情的说法也是合理的,不能认定被告存在故意欺诈、隐瞒等行为。综合分析案情,涉案合同是在双方都有重大误解的情况下订立的,责任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原、被告任何一方。因此,该合同依法应予撤销。合同撤销后,被告已经收取的定金应当全额单倍返还给原告。原告主张利息的诉讼请求,缺乏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不予支持。

  特约通讯员 章伟聪 记者 袁玮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2017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11版:2017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连载
   第A24版:阅读
   第A25版:新民环球
   第A26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A27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28版:博览/新民环球
   第A29版:新尚
   第A30版:摩登/新尚
   第A31版:新民法谭
   第A32版:新民法谭
375万元买“凶宅”系“重大误解”
未成年时存刑事记录 以此为由辞退员工
虹口区综治协会 集“小平安”为“大平安”
房屋买卖中卖家突然被拘 延误过户被判赔偿
交通事故受伤,都可以赔偿精神抚慰金吗?
新民晚报新民法谭A31375万元买“凶宅”系“重大误解” 2017-07-28 2 2017年07月2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