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30条道路中,市区19条,郊区11条,16个区均有新申报的道路。从树种上看,共计悬铃木、香樟、枫杨、水杉、栾树、榉树、日本晚樱等7个树种。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杨浦区江湾城路以香樟加日本晚樱为特色,若申报成功,樱花将首次成为本市林荫道树种。另外,从道路板式上看,桃浦路、江湾城路、江桦路等3条道路为四幅路,其他仍以单幅路为主。在分布上,康平路、自忠路、育秀路等今年申报创建,若申报成功,徐家汇区域、瑞金二路区域以及奉贤古华公园区域等,将逐步“连线成片”,成为大树遮天的“林荫片区”。
根据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的数据,本市已创建命名林荫道174条,总长度达到200公里,差不多相当于上海到绍兴的距离。专家表示,林荫道大树遮荫和降温效果显著,可起到天然“空调器”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受树种和遮荫率影响的不同,林荫道与太阳直射下相比,可降5-7℃,最高降温率可达6%甚至更高。
市绿化部门透露,十二五期间,依托市科委《城市林荫道建设关键技术集成研究及示范》(项目编号:11231201000)和市建委城维示范项目的支持,在林荫道规划设计、建设、养护等技术环节开展了深入研究与示范推广,为本市行道树精细化、标准化管理提供保障。目前已形成了《林荫道设计规程》(2017),修编了《行道树栽植技术规程》(2016)和《行道树养护技术规程》(2014),提高林荫道设计和行道树栽植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引导道路设计从单板式道路向多板式道路转变,引导行道树之间形成连接带种植或采用透气性铺装路面、引导树种选择多样化等,从技术上为本市林荫道的建设、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比如,徐汇区云锦路已按此规程,成为林荫道建设的示范路段。“道路采用了4板式的设计,有中央隔离带和机非隔离带,种植了五排行道树。树种选择了无患子和实生银杏,生长较快。以往一条林荫道的形成至少需十年以上,而云锦路预计五六年就可以形成林荫道景观。”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副站长许晓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