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上海的品牌,我的记忆当中,年轻时候最向往的,比如说要结婚的时候,标配就是四大件,永久、凤凰自行车和红灯牌收音机、蝴蝶牌缝纫机、上海牌手表等。”周波说,直到如今,他的常用物品中仍有不少上海品牌。实事求是地分析,上海品牌曾有的辉煌,有计划经济、短缺经济的原因,同时也因为那时上海企业的管理水平、工匠精神、产品质量都不错。不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外资品牌、外省市品牌不断涌入,传统国企作为上海老品牌的主力受到巨大挑战。
如今上海的品牌距离市民群众的期待还有差距,怎么办?周波表示,老品牌必须要在保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推进创新,同时做好情感维护。政府也要营造更良好的环境,引导老品牌参与竞争和发展。他透露,在消费品品牌领域,上海正探索通过市场化手段建立“品牌池”,从而激活老品牌。具体来说,那些掌握在国企手中而且做得马马虎虎、不怎么成功的品牌被引入“品牌池”后,将向社会开放,通过第三方评估和公开竞价,重新分配品牌的经营权。此外,也可以对拥有这些品牌的企业进行转制,并让经营团队持股,从而在经营者和品牌间形成切身的利益关系。
周波表示,上海在“十三五”规划中,把制造业作为发展的重要抓手,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争取保持在25%左右。要完成这一目标,一方面要让老品牌通过新业态、新模式跟上时代潮流、焕发青春;另一方面还要培育更多制造业以外的新品牌,例如文化创意园区等。
“做品牌是一个长远的行为,短期肯定是做不好的,现在社会上有一些浮躁气息,希望一夜成名或一夜暴富,这样是没法成功打造品牌的,因为品牌还是要靠质量,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技术创新、诚信体系完善,还要有情感维护,这些缺一不可。”周波认为,上海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关键是企业家,企业家精神是这个时代最迫切需要的资源。为此,首先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契约精神,二是宽容失败,三是各种条件上给经营者支持。“创新不是靠管出来的,而是靠放出来的,政府和企业都需要有宽广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