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徜徉于沪郊南翔老街,只见粉墙黛瓦的房屋参差林立,五光十色的店铺鳞次栉比,清末民初“银南翔”的历史风貌重现。不过,我没有多停留,而是快步跨过了香花桥,随即一座雄伟庄严的寺院映入眼帘:山门前的巨石镌刻“云翔寺”,门额横楹为“留云禅寺”。凝视良久,情不自禁想起赵朴初大师与该寺之缘。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经复旦大学的恩师介绍,我有幸拜见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大师。赵朴初大师集佛学理论、文学和书法艺术于一身,造诣极深,那天他在交谈中曾提及从前“沪上四大丛林”之一的留云禅寺,并希望我搜集已消失名刹的资料。随后,我遵嘱查阅多种地方志书和前人著述,终于了解留云禅寺沿革:它原位于南市小南门外,清代光绪二年(1876年)由杭州海潮寺住持显振来沪创建,初为杭州海潮寺下院,到抗战前已香火极旺盛,庙基占地约13亩,东至留云寺路(今柳市路),南至陆家浜(今陆家浜路),西至桑园路,北至复善堂街(今东江阴街),常住僧众最多时逾400人;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在侵沪日军炮火中遭严重破坏,导致一撅不振。
不久,我前往柳市路一带,探寻留云禅寺遗存,却毫无收获。经当地土生土长的老人指引,才在柳市路上找到原山门位置。一位九旬老伯告知:“过去留云禅寺山门,门牌为‘留云寺路78号’。”另一位年逾八秩的老太则指出:“原先的陆家浜,西接肇嘉浜即今徐家汇路,东注黄浦江,留云禅寺位于北岸;该寺因曾是杭州海潮寺下院,民间俗称海潮寺,今柳市路最早就叫海潮寺旁路,附近陆家浜上的一座木桥也叫海潮寺桥;桥南的一条马路,起初叫海潮寺桥南街,以后改称海潮路,沿用至今。”我不由陷入沉思:“柳市(‘留寺’谐音)路和海潮路这两个路名,就是昔日留云禅寺的痕迹了。
我向赵朴初大师汇报了以上情况,他听后感慨不已,并说:“真希望这座昔日沪上名刹有一天能重建!”
2000年春,留云禅寺(台湾海明禅寺祖庭)得以启动重建,并移址嘉定南翔,占地15亩;从此,留云禅寺与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四年(505年)的云翔寺两寺合一,这实现了两岸僧侣“云翔于四海而根留于祖基”的美好意愿。“云翔寺”此前由赵朴初大师题写,“留云禅寺”由时任世界佛教僧伽联合会会长、台湾海明禅寺悟明长老(留云禅寺第六代传人)题写。留云禅寺沉寂数十载而在新时期复兴,乃申城佛教界之盛事矣。
拽回思绪,我怀着虔诚进入山门,当地居民通常习称它为云翔寺。这座寺院呈现一派唐风,具有淳朴自然、刚劲雄健、气势恢宏的特点,完美地将建筑艺术、造型艺术、园林艺术融合。虽说“天下丛林相识多”,但它就是与众不同,如大雄宝殿地基特别高,它与周边的宽广地下空间辟有万佛堂和功德堂;钟鼓楼挺拔俊逸,设计灵感来自敦煌壁画的“宫城角楼”;放生池非圆非方,从旁边那雕刻“禅”字的山岩背后涌出一泓清泉……
在悦耳的梵呗声中,我由衷赞叹:“千年古刹云翔寺,堪称江南地区鲜见的仿唐寺院建筑群!”
十日谈
白鹤南飞地
猜灯谜,最为民间喜闻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