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随笔/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9月2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歧视与侮辱
郁晶陶
  郁晶陶

  新学年开启,各家用人单位的招聘会也开始陆续进入校园。校园招聘,主要功能当然是招聘,同时,也是展现企业形象的一个平台。如果一家企业的招聘会,被与“歧视”“侮辱”这样的字眼联系起来,对于企业形象,显然是一次打击。

  据媒体报道,9月22日,在小米公司的郑州大学招聘宣讲会上,一名自称创新部负责人的秦先生在发言时称:“如果你是日语专业的学生,那你可以走了。或者我们可以送你们去从事电影事业!”这段话的前半部分是:“如果你是英语或者阿拉伯语专业都可以来,因为我们有海外市场。”后半句就是引发巨大争议的针对日语专业学生的发言。

  这句争议发言至少有两个问题,一是这场招聘会事前宣称“不限专业”,会上却排除具体专业的学生,企业诚信在哪里?二是“电影事业”一句,难说没有色情暗示,堪称恶俗低级,在公开场合开这样的“玩笑”,是要展示什么样的企业形象?难怪有日语专业学生愤然离场,事后网上还流传着一封郑州大学日语专业学生致小米CEO雷军的公开信,认为受到语言侮辱,“拒绝专业歧视,要求公开道歉”。

  此事在网上发酵后,23日,当事人秦涛发布道歉信;24日,小米公司向公众道歉,发布处分通报,对秦涛在全公司通报批评,并表示将完善制度,杜绝类似事情再次发生。

  如今,遇上公关危机,企业的动作往往很快,公开道歉、处理当事人、承诺改进,该有的都有。至于改进效果如何,只要企业不再公开犯类似错误,公众也很难了解和监督。只不过,这番“不当言论”,或许可以让参加或未参加招聘会的学生们——不管是离场的,还是留下的;不管是被“玩笑”伤害的,还是不由自主跟着笑的;不管是置身其中的,还是事后围观的——窥到企业未必愿意公开展现的那一面,哪怕只是窥到一点点。

  也要赞赏发出公开信的学生。不怕被说成是“玻璃心”,对带有歧视性、侮辱性的言论和不公平对待表示抗议,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同学。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面对处于强势地位的用人单位,恐怕还会遭遇各种各样的不公。如果有人站出来反抗不公,希望他们也能得到支持和帮助。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86
   第A04版:上海文化体育设施新风景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随笔/评论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热线
   第A11版:综合新闻·话题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社会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阳光天地
   第A25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夜光杯
   第A28版:阅读/连载
   第A29版:新民旅游
   第A30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A31版:新民旅游/别处风景
   第A32版:旅游资讯
   第A33版:旅游资讯
   第A34版:旅游资讯
   第A35版:旅游资讯
   第A36版:旅游资讯
   第A37版:旅游资讯
   第A38版:旅游资讯
   第A39版:旅游资讯
   第A40版:旅游资讯
   第A41版:旅游资讯
   第A42版:旅游资讯
   第A43版:旅游资讯
   第A44版:旅游资讯
从“剪衣救人”看医患和谐
歧视与侮辱
为教育改革筑牢制度基座
表里不一的隐私条款把用户蒙在鼓里
“养生”月饼
对外卖的许多批评已经走偏
新民晚报随笔/评论A06歧视与侮辱 2017-09-26 2 2017年09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