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随笔/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9月2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报观点
表里不一的隐私条款把用户蒙在鼓里
刘婷婷
  近日,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国家标准委等四部门公布对首批10款网络产品和服务的隐私条款评审结果,经过之前的督导规范,各家公司都改进了隐私保护条款,还签订了个人信息保护倡议书。

  在这个网络信息技术爆炸的年代,我们对类似“为改进服务,我们需要收集、分析您使用手机的情况,并可能与第三方共享”的提示并不陌生,通常都会同意了事。但是,实质上这种隐私政策条款却有“霸王条款”的嫌疑。审视诸多互联网公司的隐私政策条款,在“损人利己”上色彩过于浓厚。

  《网络安全法》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并经被收集者同意”“不得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现实却是,搜集和使用个人信息成为应用“标配”,诸如天气类应用收集用户的通信录,手电筒应用在安装时显示会调用手机的位置信息,这些表里不一的小动作,很让人怀疑那些互联网企业的真实目的。

  在现行隐私政策条款下,互联网企业成为个人隐私信息的“掌控者”,无限扩大了用户个人隐私被泄露的风险。尽管法律要求,“网络运营者应当对其收集的用户信息严格保密,并建立健全用户信息保护制度”,但近年来个人信息被过度采集、滥用乃至非法交易,还是屡见不鲜。

  隐私政策“霸王条款”大行其道,不能仅靠民法约束,以及个人的抗争,更需要职能部门的强势介入。除了抽检式的评审、企业整改的承诺和倡议,如何实现执法监督的全覆盖,如何增大违法的成本,也应成为专门执法着力加强的地方。(刘婷婷 刊今日中国青年报 本报有删节)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86
   第A04版:上海文化体育设施新风景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随笔/评论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热线
   第A11版:综合新闻·话题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社会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阳光天地
   第A25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夜光杯
   第A28版:阅读/连载
   第A29版:新民旅游
   第A30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A31版:新民旅游/别处风景
   第A32版:旅游资讯
   第A33版:旅游资讯
   第A34版:旅游资讯
   第A35版:旅游资讯
   第A36版:旅游资讯
   第A37版:旅游资讯
   第A38版:旅游资讯
   第A39版:旅游资讯
   第A40版:旅游资讯
   第A41版:旅游资讯
   第A42版:旅游资讯
   第A43版:旅游资讯
   第A44版:旅游资讯
从“剪衣救人”看医患和谐
歧视与侮辱
为教育改革筑牢制度基座
表里不一的隐私条款把用户蒙在鼓里
“养生”月饼
对外卖的许多批评已经走偏
新民晚报随笔/评论A06表里不一的隐私条款把用户蒙在鼓里 2017-09-26 2 2017年09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