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是一种状态。行万里路对于今天忙碌的人们来说,看上去更唾手可得,却难以复制专注心境。
古人治学,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行走间,开阔视野,了解民情,陶冶情操。孔子就曾经周游列国,“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司马迁从20岁起开始漫游各地,游历中的第一手资料,为《史记》的完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山水诗人谢灵运,一生寄情山水,游遍了各地名胜。据说他为了旅行方便,还自制了一双带齿的木鞋,人称“谢公屐”。李白更是以“五岳为辞峰,四海作胸臆”。苏轼也是一生宦游四方,足迹几乎踏遍半个大宋江山。
古人漫游,除了名山大川,还有繁华都市和边塞。边塞,有着不同于普通山水的恢宏大气,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视角。不同于山水田园诗的清幽淡雅,边塞的游历使诗人和诗作都带上了豪放瑰丽的阳刚之气。
当古人坐着颠簸的马车,在驿站中洗刷一身尘土,当他们吃着粗糙的干粮,独自跋涉于崇山峻岭,当他们乘一叶扁舟,在波光粼粼的湖面徜徉,他们是快乐而自由的。而今,万里路上第一必备品是手机,第一必备条件是网络,第一优先的事是拍照发朋友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