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12月22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又至“冬至”
凌龙华
  凌龙华

  “冬至大如年。”这个“大”,有来历,也有讲究。一是天文意义上,此日白昼最短夜晚最长,表明北半球进入名副其实之“冬季”;同时,阴极而阳生,预示四季又一轮回,古人名之为“岁”。二是人文意义上,“冬至”为“冬节”,朝廷要举行隆重的祭天仪式。《周礼》云“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汉书》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中国传统历法为阴历(也叫夏历、农历),系“太阴历”,实质为阴阳合历。民间最重视的节日则为正月初一“春节”——年;正月前的“冬至”则为小年——岁。故又有谚语:“冬至过了年还在。”唐诗则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无论冬至“岁”,还是春节“年”,都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因而,“守岁”,“贺年”是必须的。

  元吴澄《七十二候集解》述冬至物候为:“初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说得有些虚,得感应意识方解。大致意思是指寒气触动,阴阳潜转。

  就日长而言,“吃过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就气候而言,“冬至”意味“寒冬腊月”随即至。从此“数九”,至“三九”“四九”,恰是小寒、大寒时节。因而,“鸡缩脖子鸭缩脚”,北方地区更是“三九四九冰上走”。待到九九归一,雁儿归来春来早。

  “晴过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晴过年。”冥冥中,冬至与春节的天气似乎有着某种反向关联。小年、大年不可得兼?或许这仅是儒家中庸思想体现,抑或是强烈盼晴心理表现,但总存在着一定的情理。

  冬至公园写生:枯荷满池,意境宁静,一幅水墨画。不过不是“留得枯荷听雨声”,而是“折枝向水吊涟漪”。荷茎干瘦折锐角,荷叶倒扣作灯罩,零落莲蓬昂然,恰似暗店街路灯蛊惑一番。风掠过,水纹愁起,荷塘边的浮萍默默相拥,镶嵌。芦苇更现苍苍,絮穗摇曳,应和寒波层层。池边柳色,此回憔悴黄。银杏落尽黄金甲,林中小道,踩之沙沙作响。鸟儿起落苇丛林梢,一阵阵如疾雨飘洒。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广告
   第A08版:财经新闻·广告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1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2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广告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广告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广告
   第A17版:新民教育/健康E题
   第A18版:专版/新民教育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金色池塘
   第A23版:金色池塘/银发社区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在安溪喝铁观音
老社长的“零距离”
学书鸿爪
冬 至
唯善是宝
海纳百川
又至“冬至”
唱给冬野的歌
证券大楼往事
新民晚报夜光杯A19又至“冬至” 2017-12-22 2 2017年12月2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