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海的最初印象,从儿时家中的一瓶花露水开始。绿色的瓶身上五颜六色的标签印有外滩标志性建筑群,错落有致,精美紧凑,对我这个北京出生长大的男孩产生出一种朦胧的异域美。
直到大学实习才有机会第一次来到上海。八十年代的那个夏天,言语不通,天气炎热,街道嘈杂,河水污染,印象并不美好。心中想的只是快点完成实习,远远逃离这座陌生的城市。
没想到毕业分配工作来到海军位于上海的研究所,正式开始在这个城市生活。但吃在食堂,住在营房,上班周遭也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军人,并没有机会好好融入这座城市。要不是遇见了命中注定的那位,我会不会又是这座城市的过客?
三十多年来,沧海桑田,这座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大都市。我也有幸参与了上海的建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第一次去浦东新区政府联系公司投资建厂的事时,浦东开发办还在位于浦东大道的一座简陋的低矮小房里办公。
若干年后,区政府领导已经在位于世纪大道富丽堂皇的政府中心接待我们,而我们公司年缴税额也达到浦东新区前三,上海市前六。每当下班车子驶过外滩,回望日新月异的浦东天际线,但见精彩纷呈,流光溢彩,处处都是勃勃生机。作为这个城市的新市民,总感到骄傲,欣慰与莫名的感动。
如今居住的苏州河畔的一个小区,闲暇时可以徜徉在河边,河水清澈,柳绿花红。有幸见证这座城市的成长,真是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