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这本书,第一吸引我的是腰封的两句诗:绘制历史人物精神图谱,书写中华文明心灵史书。我喜欢看人物传记,特别是触及心灵的真实历史。而作者,是我在看纪录片《苏东坡》时,记得最清楚的节目制作人员、总撰稿——祝勇。
祝勇,朱自清散文奖得主,供职故宫博物院。笔者给学生们推荐,初中一定要看的几个大型纪录片《我爱你,中国!》《郑和下西洋》等,撰稿人都是祝勇。
《纸上的故宫》是祝勇的最新散文精选集。一翻开读这本书,突然就有如走进故宫,去看那些历史上的大人物留下来的各种最真实的历史笔记影像。把所有记忆中阅读过的人物文字资料,与之删减重合,重新认识这些有灵肉有个性有天地重任千古留名,走进中国帝王宫殿,足以能撑起历史天空中华文化血脉的扛鼎大角色。
从睡前到醒后短暂的碎片阅读,从忙忙碌碌紧张的现实生活状态下,不停地抽离,腾挪出十分钟二十分钟半个小时的闲暇,精读跳读反复读,然后陪伴俩孩子的时候,把李白把苏轼把王羲之把孙中山把定远舰,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她们听,不知不觉中,用文字阅读语言传承的形式,把一个又一个历史大人物,从故宫的真实历史光影中,引领到孩子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中国人,离不开母语汉字,王羲之是笔者心中的中国书法“古今第一人”。祝勇笔下《永和九年的那场醉》,讲的正是故宫里与《兰亭序》有关的字画器物。孩子们喜欢听“东床快婿”中的王羲之,买鹅观察鹅的王羲之,她们却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书法,居然贯穿了其后16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不仅衍生出许多临摹本、刻本、拓本,还有众多画作、器物以及诵读1400多年的《千字文》。还有书法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兰亭序》,“不仅因其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书法的最高水平,也不仅因为其文字精湛,更因为它写出了这份绝美背后的凄凉”。《永和九年的那场醉》写出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千年不朽”的魅力所在。
李白,在祝勇的文字里,首推的不是他的唐诗,而是故宫收藏李白留世的唯一墨宝《上阳台帖》。他给李白的这一墨宝极高的评价,让读者知道了一个诗歌背后的大唐李白。李白的诗 “从人生的有限,看到了宇宙的无限”,而他的书法,真实地还原了活在盛唐时代的,不为人知的人间李白。
在课堂上我曾经连篇解读过苏轼的《寒食帖》,可我再读祝勇说东坡,我抛弃掉以前搜来的所有文字资料,第一时间选择祝勇的这一段:“面对苏轼的这幅帖时,我的心会陡然收紧,仿佛上面的每个字都在战栗……这诗、这字,饱含痛感。那个‘纸(帋)’字,‘氏’下的‘巾’字,竖笔拉得很长,仿佛音乐中突然拉长的音符,或者一声幽长的叹息。”我觉得这就是尽管仕途坎坷跌宕起伏却能风度依然笑纳一切旷达开阔,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独特的艺术大师。
当然,其他的文章篇目,一样有着较高的文学性和可读性。祝勇用他一支传承故宫文化的灵透大笔,让王羲之、苏轼、李白、孙中山等,从故宫真实的光影里,借助这本书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