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读者向记者反映,一位101岁的老人,从华东医院回东安新村,由于打不到车,边走边找公交车,两个小时才回到家里。在滕平代表看来,老年乘客打车难,主要是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打车软件和网约车出现后,现在很多年轻人体验着便捷与实惠,而许多老年人不会使用这些“神器”,基本上还是通过传统扬招模式叫车。
另外,新的道路交通条例发布后,上海239条道路两侧刷上表示“禁止停靠”的黄线,全长1200公里。比如周家嘴路海宁路这条主干道,早晚高峰全程不能停车,非高峰时段除公交车站外都不能停车上下客。在这些路段,出租司机停车上下客要被罚款、扣分。有的哥表示,老年人通常行动不便,如果接一单老年人的生意,可能会因为一笔罚款而“抵消”当天的全部收入。
“不仅仅是老年乘客打车难,曾经辉煌的上海出租车行业,如今的服务水平也出现下滑。”嘉定代表团的吴梦秋在深入调研后认为,这一情况是本市出租车行业管理和服务存在深层次矛盾的体现。时下,出租车市场总体运能供给不足。据上海出租车协会透露,近年来本市出租车供应能力出现较大缺口,“搁车搁单”现象十分普遍。按照目前全行业近5万辆营运车辆来计算,每天高峰时段全市出租车的供应能力已下降20%左右。出租司机收入降低,没有职业尊严。
滕平代表建议:研究细化并优化《条例》中有关出租车扬招停靠时间的相关规定。有关部门可以组织论证,根据实际情况,在限定时间和地点允许出租车延长停靠时间搭载扬招乘客。
吴梦秋代表则建议,加快推进出租车行业供给侧改革。适当降低管理费标准,鼓励多劳多得、优质服务;建设一批方便出租车司机停车就餐、如厕、休息的基础设施,通过多种手段提高司机收入,改善从业环境,进一步提升出租车行业吸引力,补充市场运能不足。同时,加快建立行业统一调度平台,采用简便易记的短号码,收取电调费,方便各种年龄段乘客约车。
首席记者 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