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上海评弹团《梁家河纪事》主创赴陕西采风
~~~上海评弹团《梁家河纪事》主创赴陕西采风
~~~上海评弹团《梁家河纪事》主创赴陕西采风
     
2018年03月02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踏上黄土高坡 体验窑洞生活
上海评弹团《梁家河纪事》主创赴陕西采风
王剑虹
■ 主创团队与当地村民合影
  “本来觉得这个题材很难写,但这一次去了以后我被感动了,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去表达的题材,我非常高兴能够参与其中。”昨天刚刚从梁家河回沪的上海评弹团青年演员陆锦花说起这次评弹《梁家河纪事》主创团队的采风之旅就有说不完的话,一口气说了半个多小时还觉得没能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又把自己发在微信上的一些感慨截图贴给记者,并表示要把感慨化到作品中去。

  《梁家河纪事》是上海评弹团正在创作中的一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以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散文《我是黄土地的儿子》、新闻通讯《取火记》等为主要素材,用评弹艺术的形式反映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青年时期的人生经历以及治国理政思想的情感起点。上海评弹团副团长、这次采风团队的领队赵倩倩告诉记者,这次参与创作的均为“70后”和“80后”的年轻人,都是南方人,而且只有一个人有过农村生活的经历,其他人都是在城市里长大的,对农村特别是北方农村是什么样的完全没有亲身体会,出发前虽然部分作品已经完成了初稿,但觉得比较空,大家没有亲身感受。

  这次采风团队2月26日从上海出发,在文安驿镇落脚后即开展采风工作。在梁家河村,7名年轻的创作人员参观了村史馆、知青故居以及知青和村民们一起修建和设立的沼气池、淤地坝、铁业社、缝纫社、供销社等。他们差不多把两岸的窑洞都走了一遍,向当地的居民解了当年知青生活和劳动的细节,以及与村民建立感情的点点滴滴。还有书中提到的一些关键人物住在哪里,然后脑子里就有了一个比较立体的画面,心里也有了一张地图。在采风的过程中,他们还偶遇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写到的刘金莲,当年北京去的6个知青最初就住在她家的一孔窑洞里。“老太太还是住在原来的地方,开了个小店,卖当地的特产和亲手做的布鞋。”年轻作者之一、来自上海广播电视台的杜竹敏说,当地民风相当淳朴,地貌环境给人的震撼很大,“在上海是体会不到这种感觉的。”

  这次评弹《梁家河纪事》的创作人员分别来自上海的多家戏曲院团及上海戏剧学院等,白天大家一起采风,晚上则坐在炕上一起聊天,互相激发灵感。陆锦花还特意给大家播放了不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评弹优秀现实题材作品,供大家学习借鉴。在采风期间,大家还正好遇上了当地过年特有的风俗——秧歌队拜年,热闹的场面也感染了采风的年轻主创,他们甚至还下场与当地居民一起扭起了秧歌,亲身感受一下陕北的年味儿。“四面都是黄土高坡,自然条件那么艰苦,他们依然那么开心地扭着秧歌,我觉得他们好坚韧,为村民的淳朴积极而感动。”陆锦花感性地说。

  据介绍,待创作初稿完成后,上海评弹团将继续组织演员赴梁家河体验生活。本报记者 王剑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08版:郊野大地|新春走基层——寻访上海“中国特色小镇”特别报道
   第A09版:郊野大地|新春走基层——寻访上海“中国特色小镇”特别报道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财经新闻·广告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专版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连载
   第A21版:阅读
   第A22版:金色池塘
   第A2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A24版:家装专版
“山寨协会”为何爱借艺术之名?
踏上黄土高坡 体验窑洞生活
《榫卯》《折扇》科普传统工艺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A15踏上黄土高坡 体验窑洞生活 2018-03-02 2 2018年03月0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