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阅读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3月02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失眠青年调查(上)
王梦影
  ◆ 王梦影

  中国睡眠研究会近日发布的《2017中国青年睡眠状况白皮书》显示,被调查的44308位青年中,只有不到四分之一总是或经常能睡个好觉,超过4成青年有“晚睡拖延症”。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青年人睡得越来越晚?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失眠故事

  手机显示凌晨3点,孙寻在黑暗的卧室里睁着眼,屏幕荧光随着手指滑动流过脸庞。那点光藏在拉紧的窗帘后面,整个城市已经熟睡。28岁的她从2015年冬天开始失眠,常在深夜醒来。躺在床上,每次睁开眼都是一场判决,清晨六七点是难得的好结果。她是中国众多的失眠者之一。孙寻成长于改革年代,一路苦学,在北京扎下根,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会和竞争。她的生命总是丰盛:互联网、手机、电影、弹幕……但发现自己丢失了睡眠。在那些难以入睡的夜里直视她的,是一代人的怕与爱。

  孙寻不知如何睡着。那本该是种自然而然的能力,阖上眼皮,困意沉重地压上来,人不知不觉沉入梦境里。她闭了会眼,又睁开,反复几下。睡眠没有来。

  手机就放在枕头边。一条条刷完朋友圈,接着查看微博的各个分组。打开知乎的应用,从某个学科的发展到“如何评价”某个演员,看了一通,睡眠仍没有来。

  清华大学的学生宿舍里,20岁的徐清已连续一年多晚睡,无论上床多早,小姑娘很难在午夜前入睡。她紧闭双眼,大脑中正上演一台大戏。

  徐清已经感觉到了“夜晚的魔力”。在清醒的五官感知范围内,一切响动都惊人宏大。她听室友的均匀呼吸和梦呓,嫉妒着“又睡着一个”。她甚至“能感觉到自己身体内的器官”,比如心脏“好像越跳越响”了。

  情感也格外浓烈,勇气、脆弱都是。第二天大太阳底下,自我怀疑隐没,表白的劲头也没了。最多摇头笑笑,“我昨晚都在想些什么啊”。

  总有人的夜晚是清醒的。

  根据《2017中国青年睡眠状况白皮书》,18到44岁的青年群体中,失眠不分地域、职业、收入地存在着。

  紧闭的窗帘后,藏着无数未眠人。年轻妈妈张糖睡不着。一开始是不能睡。宝宝每隔2小时醒一次,要喝奶。喝完不算完,得拍嗝。后来是不会睡了。她僵着半边身体,怕压到小孩。孩子的一声轻哼能让她惊醒。每声哼唧都有不同意义:饿、疼、冷,或是想要拥抱。最近孩子患上肠胃疾病,小身体压抑着无限痛苦,她随之整夜辗转难眠。

  单身程序员王楠也睡不着。周围人纷纷步入婚姻殿堂,电话里父母流露出关切之意。他感觉不到恋爱心境,只是有一段时间深夜里总忍不住频频上厕所。身体没查出毛病,他在英语里找到一个词 “易激动的肠道”。他觉得肠子比自己感情更丰富。

  创业男陈博群在深圳失眠。90后陈博群聊天喜欢以“我们创业者”开头,“我们创业者哪有不失眠的”“我们创业者如果想太多,那真是别活了——事情永远想不完”。春节前是“我们创业者”失眠的高发时期。一年将尽,创业项目该结项了,成绩等着评估,关系等着打点,员工等着发奖金,新一年的钱还在路上。

  互联网时代和健康寓言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睡眠医学科医生孙伟见过太多睡不着的人。睡眠科在医院一角,小电梯刷卡通向不对外开放的病房。这个科室成立不到4年,37岁的孙伟是这里最早一批大夫之一。国内睡眠医学发展起来也不过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睡觉是大事,但以前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不觉得它值得专门开一科。

  六院的睡眠科有时需要为病人办理转诊或联合治疗。睡眠医学涉及现代医学的多个领域。睡不好可能是心理问题,甚至是抑郁症的指征,也可能是消化系统出了问题,或只是牙齿咬合不好。

  孙大夫和同事们主要专注于精神和心理问题导致的睡眠问题。生活的边边角角都可以是引发失眠的压力。一名女患者每天晚上必须把屋子收拾干净,不然躺床上也是干瞪眼。

  他在一个网络平台连载着《乐眠日记》。第一章就写到失眠的三种形式:入睡困难;睡眠持续困难,即睡着后频繁觉醒再难睡着;早醒。短暂的失眠无碍健康,持续3晚以上的才构成失眠症的诊断。

  对于普通人而言,3晚失眠和成病之间有一段难以界定的距离。孙大夫的判断很简单,“对生活造成障碍了,就可以进医院看看了”。

  孙寻不太确定失眠有没有“给生活造成障碍”,她正常工作、社交,也常有疲惫,像在水下行走,但“这个时代有哪个年轻人完全健康呢”?

  失去睡眠这件事本身让她恐惧。“怎么说,睡不着都是一件不正常的事。”她会长久地盯着洗手间镜子里自己的脸,观察脸颊上斜斜两道皮肤纹路。“印第安纹”,是“衰老的预兆”。有时她也会抚摸两腮的淋巴结,总觉得太大了,潜伏着凶险的症候。

  大学生徐清怀着同样的恐惧。失眠的夜晚,她常常有即将猝死的错觉。“或许像那些新闻里一样,睡过去就醒不过来了”。

  “一边特别作死,一边特别怕死。”一位常年失眠的年轻人这样形容自己。

  移动互联网和电子产品被《2017中国青年睡眠状况白皮书》视为青年失眠的元凶之一:93.8%的受访青年会在睡前看手机和平板电脑。而这些人中,四成多认为睡个好觉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更有13.5%的人从来都睡不好。

  它们很可能也同时是青年对抗失眠的最常用工具。

  年轻人热衷于网购自救。阿里健康联合阿里数据发布的《打败失眠症趣味数据报告》显示,2017年在淘宝等零售平台搜索“失眠”的人群里,年龄在18~35岁的用户比例近80%。其中,90后人群占四成。最受欢迎的产品包括安神补脑的非处方药物和头部按摩仪。

  而淘宝2012年的数据显示,每晚11点到凌晨5点间还在浏览商品的用户达2283.2万人。

  “我们这一代很容易失眠,也把睡眠看得比以往都重。”“睡吧-和失眠说再见”豆瓣小组组长火柴说。

  小组成立于2010年,目前拥有2万多名成员。他每周要收到数十封求助豆瓣邮件,邮件里充满着恐惧。他无法提供治疗或答案,但愿意给出向导。他失眠过,知道那是一片沼泽,越恐慌挣扎只会越陷越深。很多人会因失眠而失眠。

  孙伟说,别逼着自己睡,想着再不睡就会如何如何,将更加难以睡着。“别试图控制睡眠。”他对每位患者建议,“你控制不了。”

  这仍是个迷恋控制的时代。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有1.132亿部可穿戴设备被生产出来,密切监测主人的心跳、血压和睡眠指征。普通手机上的睡眠监测应用也层出不穷。

  孙伟接待过不止一位带着数据惊惶就诊的患者。“医生你看看我这手环儿测到的深睡眠时间这么短,我是不是有问题?”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08版:郊野大地|新春走基层——寻访上海“中国特色小镇”特别报道
   第A09版:郊野大地|新春走基层——寻访上海“中国特色小镇”特别报道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财经新闻·广告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专版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连载
   第A21版:阅读
   第A22版:金色池塘
   第A2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A24版:家装专版
失眠青年调查(上)
广告
新民晚报阅读A21失眠青年调查(上) 2018-03-02 2 2018年03月0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