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声明一下,所谓“上海小囡”并非每个上海出生或成长中的孩子有此爱称,他们不以年龄划分,也不以性别区分,但他们可以代表“上海”。
志向、睿智和创新思维是上海小囡的特点。邻家倩倩大二随学校去欧盟游学月余,萌生去欧洲深造的念头,于是增加第三外语的攻读,在拿到本科毕业证书的同时,接到电话通知,国外某大学委托领事馆官员对她进行面试,原本讲好15分钟的交流,结果2个小时后那个官员还意犹未尽,原来倩倩一口流利的当地语让面试官满意。倩倩还将面试变成了传递中国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欧洲课程比较的“信息”上,赢得这位面试官的极大兴致。倩倩当年离沪时,还没有微信,也不靠中介牵线搭桥,邻里们都担心,小姑娘单身到欧洲,出机场去学校,还要解决当晚的住宿,让人揪心。不过,上海小囡有这个能力,“失联”20个小时后,她用学生公寓的电话报了平安。
实在、勤勉而执著,一直为上海小囡所推崇。刚刚获得美国某大学奖学金的上海足球小囡赵瑜洁,从U13国少队队长到U15国家队队长;从夺得青奥会、全青运冠军,再到全运会登顶;学业上以“裸考”成绩超越区重点分数线,为上海小囡读书、踢球两不误树立了典范。
上海小囡注重创业的成功率,创新的竞争力,他们犹如喝惯了黄浦江的水,能够分辨个中味道;听惯了市面喧杂纷争的噪声,能锻造出更多精明又高明的创业者。上一世纪八十年代末,小蔡从理发店创业做起织成人脉关系,开广告公司获取创意灵感,办商务酒店赢得管理经验。如今小蔡变大蔡,带领留学回来的女儿,创聚会式酒店引领新业态,一年就成功创出“有闲有钱有情怀”的中老年“晶彩”人生的舞台。
创业重创新,对标国际,智造上海,福报社会,体现人生价值,也成了上海小囡的使命。中学生戴佳峄的专利产品,在获得第32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后,又从实时监测、数字控制、智能调整系统管理上进行创新,把单一产品演变成智能管理系统,让市场更为看好。
诚实孝道的上海小囡有些许共性,如他们第一笔薪水会给爸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送些孝心。
上海女小囡优秀的特别多,但她们的另一半似乎有点难觅,有的为了不违背父母之令,勉强有之,麻木有之,结苦果有之;当然,更多的是对非爱情婚姻说声NO”,绝不为结婚而“下嫁”,其精神可嘉。当父母的,要理解要尊重小囡。
在我眼中,“上海小囡”已成上海城市坐标的基点,对标的支点和目标的起点,常有惊人之举:连续而稳定斩获国际奥数大奖;多次国际音乐比赛折桂;国际技能大赛创头名……
新时代孕育着新一代的“上海小囡”,她们正创造性地传承着上海海派文化。让我们为他们不断超越前辈的能力、能量与能级打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