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3月10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家菜
朱亚珍
  朱亚珍

  江南水乡古镇里,总有些带农字号的酒肆饭店,其一大特点是河鲜多、蔬菜鲜。有酒馆在装潢上下了一番心思——青砖黛瓦,八仙桌,长板凳,青瓷碗,外加些劳作工具做装饰。这些农家元素,令城里来的顾客真有身临乡居农家之感。更有讲究的,沿河盖上一弯长廊,欸乃橹声里,游客一边品尝美味,一边还能欣赏着渔人撒网捕鱼的美妙景象。

  城里人大概不知道,那开农家酒肆饭店的,其实并非都是农人。有城市人在经济开放中觅得商机,择镇租赁门店。店家从真正的农民手里定点采购食材,加工成菜肴,价钱要比城市里便宜一些。用餐时,顾盼一下,几乎每桌点的菜大同小异。时而听见邻桌有当地食客,在跟熟人打招呼,说今天这条鱼真是不错,或者说这个鸡毛菜是没打过农药的。一般翻桌子多的酒店总是口口相传、名声在外的。

  在笔者的老家金山,有一段谚语流传至今:正月螺蛳二月蚬,桃花三月甲鱼肥,出洞黄鳝四月底,五月拉司吃不厌,暴子弯转六月红,七夕要吃四鳃鲈,八鳗九蟹十鰟鮍,十一十二吃鲫鱼。但凡吃这些应时的菜,那滋味多半是过时不忘,总是生成明年再来的意思。大概是生于农家的缘故,我难得上一回馆子问津农家菜,总觉得那滋味不对胃口,多数的所谓农家菜已经过改良,以重味、重油、重调料的烹饪方式,迎合多数游客的口感。

  我的父亲很会吃。对于吃的方面他总是信奉原汁原味,做任何的菜都不放味精,基本不吃煎炸类的食物,总以蒸煮为上。红烧羊肉色味俱佳堪称一绝,白汤肺头又恰似阳春白雪清香扑鼻,而令我印象最深的要数文火煨的猪头肉了。

  童年时的印象里,薄雾的清晨,父亲起个早,在集市上从东头走到西头,拣中意的猪头买回家来。母亲拔毛、刮皮,一阵忙碌,父亲则在旁边絮叨着买它的过程。洗净后,母亲打来井水,父亲就把整个猪头放在灶头上的大锅里。锅里不放葱姜八角,只用从桃李树上修剪下来的枯枝烧火。柴火噼噼啪啪爆响着,锅里翻滚着水的咕噜声。父亲撇去浮沫,把火压小,慢慢地煨着。香味弥漫时,总是引得村里的狗儿们在灶头边摇头摆尾作谄媚状。

  这个猪头在大锅里一直煨到吃晚饭,父亲便用个大脸盆装上它,放在八仙桌的中央。它热腾腾地低垂着眉眼,却有份傲视一切的霸气。母亲端来蘸料,父亲便动手拆开猪头肉。呵呵,在掰开它的一瞬间,肉香经过鼻子一路畅行至五脏六腑,啧啧,那叫一个香呵!那种香味是一辈子萦绕在心底的滋味吧。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3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4版:全国两会·新民眼
   第A05版:全国两会·焦点
   第A06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人物/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3·15专版
   第A13版:3·15专版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阅读/连载
   第A17版:金融城
   第A18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A19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A20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1版:国家艺术杂志/音乐时空
   第A22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第A23版:新尚
   第A24版:广告/新民健康
幸福就在身边
上海小囡
超量用药的探讨(五)
听张善元讲盖派
驶向春天(剪纸)
农家菜
新民晚报夜光杯A15农家菜 2018-03-10 2 2018年03月1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