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3月10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听张善元讲盖派
秦来来
  秦来来

  “燕北真好汉,江南活武松”,何等气概!赞的是一代大家盖叫天。

  盖叫天,中国京剧武生表演的开宗立派之人。他的表演,讲究扎实的基本功,伴有丰富的开打;同时非常注重表演人物,注重造型美,讲究武戏文唱,刻画人物的神情气质,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人称“盖派”。

  日前,因着“盖世英杰——盖派武生艺术培训班交流汇报演出”的举办,有幸与盖叫天先生的嫡孙、武生名家张善元作了交谈,听他讲述盖派武生艺术的真谛,受益匪浅。

  武生、武生,就是演“武者”的行当,讲的就是一个“打”字。盖派《蜈蚣岭》,就是一出武打相当精彩的折子戏,讲的是“血溅鸳鸯楼”后的武松,在梁山好汉张青夫妇帮助下,改扮行者投奔二龙山避祸。武松行至蜈蚣岭,独闯蜈蚣岭,杀死强抢民女的王飞天,最后火烧寺观,为民除害。

  故事不复杂,人物也不多。可是,剧中武松的扮相蓬头披发,身穿僧衣,手持云帚,挎腰刀,系大带。关键是,无论是唱、念、做、舞,还是翻身亮相,格斗开打,要求演员在动作干净利落的基础上保持身上的装饰不能有丝毫缠绕。

  可喜的是,青年演员鲁荐忠扮演的武松,扮相英武,身手矫健,动作干净,开打火爆,特别是甩“大蓬头”干净利索,基本没有粘连,可见他的基本功很是扎实,连张善元也连连称赞他是一位有培养前途的优秀青年演员。配演蜈蚣道的武净演员董欢,与鲁荐忠的开打,勇猛火爆,很见功夫,特别是最后武松手起刀落,刀劈蜈蚣道的时候,董欢走了一个“壳子”,难度较大。

  要说只要能打,就是好武生,那就错了,因为那不是演戏,那是武术。戏,演的是人物,讲的是故事,因此,要在“打”中见功夫,更要在“打”中见人物。这就是盖派艺术的真谛。

  如果说《蜈蚣岭》中的“蓬头”显示的是“顶”上功夫的话,那么,《一箭仇》中的“髯口”,展现的则是颌下绝技了。张善元对我说,盖老是在看了八仙过海中吕洞宾的塑像,把他化用在《洗浮山》《一箭仇》中来的。盖老在髯口上做了手脚,比一般的要长一些,更厚重一些,就是为了“抱、捋、抛、甩、收、弹、拢”这些技巧的运用,结合着史文恭内心的纠结,配合着盖派特有的锣鼓点子,充分呈现出史文恭纷繁的思绪。

  然而,毕竟这还是一出武戏,戏中除独具特点的“髯口功”以外,史文恭以枪对枪、枪对棍、枪对剑等展现的多种刀枪把子也是堪称一绝。

  张善元深有感触地说,为了京剧艺术、盖派艺术的传承,他们自己恨不得把浑身的功夫全部传给徒弟;只是要出一个好的武戏演员确实不易,练功难、练功苦、练功险……他爷爷、他爸爸(张翼鹏,最优秀的京剧武生之一),当年是为了养家糊口,为了出人头地,因此拼命。

  那么,现在的孩子,为了什么?会这样拼命吗?我在想。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3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4版:全国两会·新民眼
   第A05版:全国两会·焦点
   第A06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人物/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3·15专版
   第A13版:3·15专版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阅读/连载
   第A17版:金融城
   第A18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A19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A20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1版:国家艺术杂志/音乐时空
   第A22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第A23版:新尚
   第A24版:广告/新民健康
幸福就在身边
上海小囡
超量用药的探讨(五)
听张善元讲盖派
驶向春天(剪纸)
农家菜
新民晚报夜光杯A15听张善元讲盖派 2018-03-10 2 2018年03月1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