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居住在海内外的原复旦大学村庄子弟聚首复旦园内的旦苑餐厅,进行了一次“复旦子弟大团圆”活动,当日有450多来自海内外的村民参加,规模空前。该项活动于2017年2月开始酝酿,初衷是请当年居住在复旦周边“四村四庄”的村民聚会一次,重温幼时结下的深情厚谊,同时回首复旦文化,感恩复旦文化。
几代村民曾生活在除了大家熟知的以数字为序号的“第一宿舍”、“第二宿舍”、“第三宿舍”等以外,有的建政前曾在冠以庐山村、徐汇村、德庄、嘉陵村、筑庄、淞庄、渝庄、中心村等四村四庄居住。这些村庄基本上围绕在国权路、政肃路周边,它们的老名称颇有来历,见证了复旦大学发展的各个时期,对应着学校筚路蓝缕的历史足迹。不管称它们是村庄,还是宿舍,其功能都是复旦大学家属生活、聚居的地方。参加这次盛会的人,深深感受到了复旦发小的发自肺腑的浓浓情谊。
这些发小感情基础深厚,自托儿所开始,大家就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以后进入腾飞小学(国权路小学)或复旦小学就读。复旦文化的影响至为深远,子弟间的情谊难以忘怀。子弟在村庄里直接受到复旦文化的熏陶,既品尝到父辈的甜酸苦辣,也耳闻目睹各个历史阶段的变迁。复旦发小的特点是:友谊从长辈开始,它千丝万缕,它历经风雨,它延绵不断,它传承数代。村庄的生活“岁月”留下子弟成长的轨迹,村庄的文化“光影”让子弟受益无穷。这就是复旦的村庄文化,也是开展大团圆活动的基础。
岁月如梭,星移斗转,几十年过去了,一些发小已经到了50、60、70甚至80岁以上的年纪,他们当然不会忘记村庄的旧土——这块曾经滋养他们的地方,曾经成梦的地方。正是有以上这样的基础,加上一些热心的复旦子弟恰如其分地站出来筹办了这次“2018复旦子弟大团圆”,于是,复旦子弟一呼百应,来自境内外的子弟们纷纷报名参加。和聚会同时运行的还有一本《岁月光影里的复旦村庄》在聚会日发布,文章全部来自复旦村民。
村民在聚会期间回顾长辈们曾颠沛流离的历史,感慨万千。当年复旦从黄浦江畔到嘉陵江边,复旦家属曾聚居在北碚的“复旦新村”;抗战胜利复员回到上海,家属又居住在江湾地区复旦的各个村庄里,在长达80年的时间里,这种友情不断得到延续和发展。
曾在四川北碚复旦大学度过童年时代的科技界人士李南田认为:出席活动本身就是对复旦故园的感恩和反哺,也能在聚会中回首复旦文化,感恩复旦文化,光大复旦文化,让这种文化基因世代流传。这也是这次活动的意义所在。
严捷在聚会中发表感慨,他以为陶冶复旦子弟成长的村庄文化,是一种很特别的次文化生态,产生的原因诸多,但不可或缺的是它离不开特别的文化环境、居住特点,是它办学的源流、流离播迁的历史和与外界社会相对隔离的村庄环境所造成。现在仍值得广大子弟怀念的,就是这种次文化生态环境下孕育出的纯真、友爱和归属感。
复旦子弟当天在复旦校园内的旦苑餐厅聚首一堂,抚今追昔。许多人见到了失联的村友,许多人久别重逢,也有村友通过聚会使亲戚、朋友忘记以往的嫌隙,重归于好。村友们谈往事,谈经历,畅倾别愫,递增了友情,延续和传播了复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