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3月13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也谈生米饭
陈发根
  陈发根

  看了2018年2月10日夜光杯上的一篇《生米饭》,不禁也想来说几句。

  我在巴黎长住。我认为法国饭馆里的米饭不能称之为“生米饭”,确切地说,是米饭煮得太干,也可能是蒸出来的,而且他们采用的大米大多是从泰国进口的,呈细长条子,放在盘子里是一粒一粒很松散的样子。为什么做成这样呢?这与法国人的吃饭习惯有关。法国人喜欢把米饭盛在盘子里,再加点汤汁,加点溶有奶酪的调料,充分拌匀后用调羹勺着吃,由于饭粒硬,就必须细细嚼碎,看起来还真是津津有味。法国医生主张食物应该硬一点儿,嚼起来得用点儿劲,这对牙龈的发育有好处。法国小孩在托儿所里的主食大多以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长棍面包为主,他们已经习惯了嚼硬的食物。长棍面包的一个特点就是表皮比较硬,有嚼劲,吃起来香。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太太,把咬不动的长棍的两头,弄碎了喂鸽子。而像中国常见的松软面包,用手轻轻一按一个坑,法国人是不吃的,在超市里有切成一片一片的软面包,都是供应外国人吃的。

  其实,上海人也喜欢吃硬的米饭,早上的“四大金刚”之一粢饭就是用糯米蒸出来的,一粒一粒的,揉成团,塞进一根油条,再包紧,拿在手里硬中带软,加上有油条的滋润,嚼一口满嘴生津。

  吃什么,怎么吃,也是一种文化,是几百年来世世代代形成的,要改,也难!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3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4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5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6版:全国两会·新民眼
   第A07版:全国两会·焦点
   第A08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3·15专版
   第A13版:3·15专版
   第A14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新民法谭
   第A23版:新民法谭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旅游
   第A26版:旅游资讯
   第A27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广告
   第A28版:别处风景/新民旅游·广告
   第A29版:旅游资讯
   第A30版:旅游资讯
   第A31版:旅游资讯
   第A32版:旅游资讯
   第A33版:旅游资讯
   第A34版:旅游资讯
   第A35版:旅游资讯
   第A36版:旅游资讯
   第A37版:旅游资讯
   第A38版:旅游资讯
   第A39版:旅游资讯
   第A40版:旅游资讯
“播种”的联唱
红楼雪中情
也谈生米饭
儒林里的由来
家族和谐基金
新春赛猪头
新民晚报夜光杯A20也谈生米饭 2018-03-13 2 2018年03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