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崇队扩军,宋队募兵
石隐山,又名石老虎,是一位颇有名望的乡绅,曾从大场、罗店秘密收集枪支弹药,支援过沈鼎立巡逻队。他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积极为沈鼎立、金有祥服务,支持抗日。伪乡长徐方谷表现出强烈的爱国心,不仅自己参加游击队,还动员儿子徐小云参加游击队,并亲自奔走呼号,动员民众参军抗日。
在驻地民众的支持下,沈鼎立、金有祥很快又招募到百余人,新建第七中队和第八中队。第七中队与沈鼎立直属第五中队一起行动,黄乾亨任中队长。第八中队与金有祥直属第六中队一起行动,徐方谷任中队长。这样一来,崇队就有了4个中队,300余人,长短枪150余支。沈鼎立与金有祥商议,决定成立抗日大队,邀请黄松年为大队长,并获准使用崇明县民众自卫队常备第二大队的番号。
金有祥率领部队回到三区抗日,已经暂居三区姚家天主堂两个月的蒋煊洲常备四中队(简称“蒋队”)却惊慌起来。因为这里过去就是金有祥游击队的主要驻所,如今金有祥回来,他们理应退出,但又无处可去,尴尬!蒋队为何暂居这里?这与建队、保队有关。
4月初,施鼎新北上会晤陈赓尧,提出成立四区常备队的计划,但为防止被收枪而把常备中队已经成立之事隐瞒。陈赓尧同意计划,还任命施鼎新为国民党地下四区区长。区长可主一区之军政事务。施鼎新便以四区区长的名义,将“创办四区常备队”变为“发展常备中队”,任命蒋煊洲为中队长,自己为教导员。两人通过谈判等手段收编了几股小武装,又购买了七八支步枪和一批弹药,使常备中队有了30余人,18支步枪,1支短枪。
蒋队壮大后,附近据点的日军、汉奸、伪自卫团等便经常展开扫荡,焚毁蒋宅,搜索蒋家人。更加雪上加霜的是,一些土匪队伍也对蒋队虎视眈眈,不是逼着缴械就是赶着走。此时,蒋妻又待产在即,环境险恶,困难日增。为保队伍,蒋煊洲秘密考察西邻三区。此时三区抗日游击队都已北上。蒋煊洲与施鼎新精心筹划“暂居行动”。
5月19日黄昏,蒋煊洲率八九个手下和妻子前往三区喇叭镇西北姚家天主堂,那里原是金有祥游击队驻地。意外的是,蒋妻在半路上生下第四子蒋匡仁。新婴之诞为蒋队西移刻下了岁月纪念。蒋煊洲等人入驻姚家天主堂后,每天琵琶弦子吹拉弹唱,以“白相人”之态迷惑外人,为后续部队进驻做准备。
6月15日夜晚,蒋队全体进驻姚家天主堂,实现整体转移。此后,蒋队白天蛰伏,晚上在喇叭镇、响铜镇、大椿镇和四区西部富民镇、港沿镇、汲浜镇等地开展抗日活动。如今金有祥回来,这片区域是金有祥防区,蒋队势必不能再待在这里,于是陷入两难。
金有祥与蒋煊洲原先不认识。金有祥回崇第三天,分队副黄志良带着三个陌生人来见。他们就是施鼎新、蒋煊洲和黄志良的同学朱镜渊。见面后,施鼎新直言蒋队困境,表示蒋队愿意退出姚家天主堂驻所,但请求金有祥允许蒋队继续暂驻三区。
金有祥本就性格豪爽,又受瞿犊影响,不仅心胸开阔,而且很有大局观,不仅一口答应,而且表态蒋队无需搬迁,大家都是抗日队伍,应该结成兄弟同盟,齐心灭敌。
自从施鼎新、蒋煊洲与金有祥谈妥后,蒋队不仅能安心留在三区,而且常得到金有祥的直接支援。两支游击队成了亲兄弟。蒋煊洲与金有祥也相交莫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在崇队迅速扩军的同时,宋子贤的独立五中队也得到较快发展。由于很多当地民众曾在堡镇纱厂和上海航运公司工作,有过参加工人运动的经历,觉悟较高,宋子贤的队伍很快从20余人增至60余人。民众们看到独立五中队积极打击盗匪和日军,都亲切称其为“宋队”。当地伪乡长在宋子贤的要求下,从上缴日军的田赋税项中截留一部分给宋队作军饷。不久,五滧地区张灵友一支20余人的游击队也来加入宋队,队伍进一步壮大。
宋子贤将部队分为三个分队,驻地在东新桥南姚春时大宅。白天化整为零,晚上集中活动,到堡镇附近骚扰日军据点。油车桥距离堡镇仅八九里地,几乎就是堡镇日军的后院,后院起火,使日寇一夜数惊,寝食难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