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3月29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花样”年华
陈建兴
  陈建兴

  那时,在学校和弄堂里,有样东西风靡一时,我下课回家的第一要务就是它——“刻花样”。

  刻花样,工具是刻刀、铅笔和纸。起先,我是用刀片刻的,但手太疼,且使不上力,后来我就像弄堂里大多数孩子一样,自制了刻刀:掰断钢锯条,先用锉刀锉,后在磨刀石上反复磨,磨到锯条尖锋利了,再用橡皮膏缠绕刀柄。

  花样的主题不少是以革命英雄人物为素材的,还有以八个样板戏的主角为内容的。看到彩色画报上感兴趣的画面,我也会撕下来,用铅笔将线条连接起来,再一刀一刀刻出来。有时,我花了几个小时精心刻制的人物花样,却在最后一刻,不小心被我刻坏了人物的眼睛,导致整张花样报废。从此,细线条处,我刻下的每一刀,都是小心翼翼的。

  那时,家家户户都有低着头伏案刻花样的孩子。同学有靓丽的花样,相互间也会印来印去:将拓印的花样放在玻璃板上,用作业本纸或白薄纸覆盖上面,轻轻压紧,用一支2B的长城牌铅笔在纸上来回涂抹,淡淡的印痕便凸出来了,再把花样放在塑料垫板上,沿着花样上的线条,用刻刀一点一点将留白的部分抠出来。为此,我常常刻得眼冒金星,但看到又一张心仪的花样刻成,简单的白纸头化身成了奇妙的纸上世界,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这也让我对美术有了最初的朦胧意识。

  后来,看到女同学用蜡光纸刻成的花样,五颜六色的,甚是好看,我便省下零用钱也去买了几张,刻了一组样板戏人物的新花样。这组花样很吸引眼球,一时间,我成了班级和弄堂里小有名气的刻花样高手。

  那段时间,我废寝忘食地刻花样,几近痴迷。我去新华书店买回一张张的小宣传画,趴在台子上一刻就是五六个小时,经常刻着刻着就到午夜十二点了。那时的我,对刻花样已到了疯狂的地步。夏天,任蚊虫恣意叮咬,虽大汗淋漓,仍孜孜不倦。冬天,屋外下着雪,家里没有取暖器,花样刻得手也冻僵了,但我对着手,哈哈热气,继续挑灯夜战。一个瞌睡,刻刀刻到了手指头,鲜红的血珠渗了出来,我赶紧用橡皮膏包手止血,继续伏案。

  母亲怕我用眼过度变成近视眼,把客堂间的电灯泡卸了,谁知我不死心,打着手电筒继续。没过多久,母亲从楼上冲下来,一个箭步到我跟前,不管三七二十一,“噼里啪啦”将我正在刻的、书中夹的花样全部撕的撕,捏的捏。我一时被震住了,等我反应过来扑过去抢夺时,花样已被撕、捏得差不多了,气得我把台上的锅子扔到了地上,米饭洒了一地。见状,母亲操起扫帚柄,劈头盖脸朝我一顿猛抽。看着这些心血凝成的花样成了一地的碎纸,我未语泪先流,心如刀割,呜咽饮泣,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整夜睡不着,一夜哭肿了眼睛。

  次日早,母亲把豆浆、油条摆在桌前让我吃,心中的愤懑顿时抛到九霄云外。我知道,这是母亲“认错”的肢体语言。豆浆、油条下肚,对昨晚发生的事,我也渐渐心平了。

  可我要做弄堂的“花样大王”,我把撕掉的花样重新印好,再次投入到花样的复刻中去了,但我晚上遵循着母亲的规定,“花样”伤不起了,母亲的心也伤不起了。

  回忆起童年的种种趣闻乐事,顿生感慨,刻花样的那些日日夜夜仿佛就如昨天。时间都去哪儿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财经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广告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大虹桥专刊
   第A12版:大虹桥
   第A13版:大虹桥
   第A14版:大虹桥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广告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新民环球
   第A23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4版:博览/新民环球
牢骚之中听民意
“花样”年华
我们的小秘密
买鱼经
绿波浪(摄影)
春赋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车行戈壁滩
新民晚报夜光杯A20“花样”年华 2018-03-29 2 2018年03月2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