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以前,留声机始终是一件较为罕见的高档商品,普通人家屋里带响的,最多也就是一台电收音机,只有极少数富裕家庭才有可能买得起留声机。当然,除了经济条件允许,还得有品位,懂得享受,至少是喜欢听戏曲听音乐,用马克思的话说:得有两个欣赏音乐的耳朵。您想,这两样条件都具备的人家能有多少,说百里挑一一点也不过分,留声机曲高和寡,不可能在社会上普及。
早期的留声机靠发条为动力,椅子面大小的机座上放上唱片,唱针与唱片金属膜面上的声纹接触,震动频率传到喇叭里放大发出声音。这种老式的留声机,又称唱机,我最初只在电影《英雄虎胆》中见过,王晓棠扮演的女特务就常听这种玩艺儿。而前几年王家卫在电影《花样年华》中更是用留声机营造出一种奇妙浪漫的情调,引起人们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旧上海的温馨回忆,电影里面反复出现的留声机镜头,不仅留声,而且传情。
留声机唱片最初由又黑又硬的胶木制成,圆形,碟子大小,内容多为戏曲和歌曲,尤其是戏曲,不少名家的唱腔唱段都是通过老唱片保留下来的。留声机留下了一代艺术大师们优美动听的声音,也算是为传承文化、弘扬国粹立下过功劳。
我最早接触到的留声机是在上世纪70年代,那时候随着技术条件的改进,留声机的动力改用电机,声音也由扬声器放送,人们称它为电唱机,属于留声机的升级换代版,其原理与早先的机械唱机是一样的。而唱片也由老式的黑胶木改为塑料薄膜,唱片薄而透明,分大小两种型号,价格低廉,便于收藏。
电唱机是当年参加工作不久的表哥买的,人家是为了学习英语。表哥勤奋好学,每天端着本书坐在唱机前一声声地诵读英语单词——“Book,School,Everyday……”表哥沉迷其中,刻苦用功,那台电唱机在呆板地教着他蹩脚的英语,而我那时年龄小,对英语没兴趣,只是觉得新奇好玩,想听听歌曲。表哥在学习之余也会放上一两张唱片,我们全神贯注、侧耳聆听一些老歌。有限的几张唱片我们反复听过多遍,歌词、旋律早已烂熟于心,至今我还能想起那嘶嘶啦啦并不悦耳的声音。
我清楚地记得,电唱机呈长方形,浅蓝色造革包面,有密码箱大小,当时表哥是花60元钱买的,大概是最便宜的那种,可是对刚参加工作的他来讲,仍然价值不菲,相当于二三个月的工资。这样低档的唱机放出来的声音,效果可想而知,转速慢了或快了,声音都会失真。表哥通过它学会的英语口语,肯定不会是正宗的英式或美式发音。而我们通过它学会的歌曲,多半也是少腔没调。后来我发现,自己之所以唱歌五音不全唱不好歌,也许就是当年模仿唱片歌曲留下的后遗症。
前些年偶尔有个应酬,朋友们酒足饭饱之后喜欢到歌厅里吼上几句,我多数情况是瞪着两眼干坐着。没办法,自小没打好基础,我心知肚明,自己的“卡拉”一点不“OK”,全是当年留声机惹的祸。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留声机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成了一些人怀旧的收藏。
十日谈
流光小物件
责编:贺小钢
明日请看《尼龙袜遍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