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4月1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智能不智
易 蓉
  易 蓉

  特斯拉的第四款车型model3一直备受关注,据媒体报道新车型发布以来的订单至少已经达到40万辆。然而真正进入生产阶段的实际产能却并不理想,至今还未走出产能慢速爬坡的“地狱期”。首席执行官马斯克最近承认,目前的困境是因为过度依赖机械自动化,低估了人类。

  马斯克的野心远不止于汽车,更在于希望通过这个产品的生产,实现自动化机器工厂的建设——400台大型生产机器人昼夜不眠,实现自动化冲压、焊接,甚至组装,用机器生产机器,而且是大规模的。然而,由于系统过于复杂、缺乏机器零部件、单纯依赖传感器不足以识别缺陷还要靠人工返工,目前距离周量产5000台的目标,一半水平都还未达到。

  据说马斯克已经到工厂打地铺睡了,短暂的停工是为了调整工厂自动化系统以提升生产力。尽管马斯克公开说低估了人类,真实的生产线发生的状况总比预估的多,但理想中的超级工厂并非空想,实现规模量产无非是时间问题。

  不仅是智能制造,科技革命也正在席卷各种行业,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最前沿的技术不再高高在上深锁闺中,而是在产业中先行,找到落地机会颠覆传统创造价值。用户乐意享受新技术可能带来的便利,愿意见到新技术即将带来的新业态,却常常失望发现现实远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最近在一家银行的经历可谓糟糕。进门取号,“请扫二维码”;叫号系统逻辑混乱效率低下且信息不公开,显示仅有3人在前等待却生生排了一个多小时还杳无音讯;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投诉渠道竟然也是“请扫二维码”,加关注方可留言投诉,简直神逻辑。相似的经历也发生在通信运营商等服务窗口单位。

  细想一下,为什么这些巨头都在大动作部署技术升级,却还有如此瑕疵?或许是,这场产业主导的科技革命基本是利益驱动,所以资源投入都倾向于能够直接变现赚钱的业务板块,而针对用户的服务端恐怕就没余下多少智慧和心思。

  可是,新技术的一个应用初衷难道不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吗?在一切新技术设计初期,是否应该多花点力气理解用户?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第A05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第A06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第A07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第A08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第A09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第A10版:广告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上海新闻
   第A13版:专版
   第A14版:财经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社会新闻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中国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21版:文体新闻
   第A22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阅读/连载
   第A28版:汽车周刊
   第A29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广告
   第A30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31版:新民教育/中职风采
   第A32版:中职风采/新民教育
   第A33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34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35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36版:广告
智能不智
农村治理有制度更有温度
科普安全体验进工地
“智慧交通”重管理也重服务
“激光炮”1分钟清掉电线上风筝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11智能不智 2018-04-18 2 2018年04月1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