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小联勤”24小时守平安
北管村曾是有名的“烂河泥底板”穷村,伴随经济发展提升,违法搭建、胡乱设摊、无序出租等社会问题凸显,环境差了、治安乱了。北管村党总支书记沈彪回忆,村里有一段时间每个月有10多辆电瓶车被盗,“村干部们‘白天当队长,晚上当保安’,大半夜在路口蹲点抓贼。”
近年,北管村建起“村级小联勤”和“智慧公安”体系,构建全村覆盖、全天巡逻、全程监管、全方联动、全民参与的村级自治“一张网”,24小时守护平安。
村里安装220多个监控探头,在联勤指挥中心,实时画面覆盖全村,黑广告、乱停车,都逃不过火眼金睛;独创“三级”响应模式,划定“五分钟响应圈”:从村民发现线索,到联系“城管通”,再呼叫“小联勤”,最后联勤人员赶往现场并控制可疑人员,仅用5分钟。此外,10个村民小组实施封闭化、半封闭化管理,在出入口安装电子闸门,人员、车辆刷卡进出。姚家村民组陈金娣笑说,一次到别人家串门,临走忘了锁门,一点也不着急,“因为知道我们这边安全得很,没事的。”
80多家企业也配合村里开展防火、防盗、防企业违建、防乱倒垃圾、防工业污染等“五防联治”,北管村安全和环保方面负面事件连年下降。
90项实事打通“最后一公里”
走在北管村,一道道车辆限高杆将喧嚣隔绝在外,绿树成荫,道路平整。主河道水清岸绿,垃圾堆放地经过绿化种植,变身休闲公园。2011年至2017年,北管村实行了90项为民实事工程。
“商业中心、超市菜场应有尽有,门球场、舞蹈场、戏曲室人气很高,今年聚焦‘长者照护之家’的改造升级。”沈彪介绍,北管村利用社区服务管理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会议培训中心和物业保障中心等,开展“党员联系户”“代办不跑腿”零距离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包括每周两次慰问孤寡空巢老人,每天为80岁以上老人送餐,实行家庭医生上门服务。
余晓东是北管村最年轻的村民组长,案头堆满联勤巡逻日志、安全隐患排摸表等六七本台账。在北管村,10个村民小组均选举产生专职村组长,并配备七八名专员,负责卫生、车辆管理等,村里和所有组员签订聘任合同实施严格的考勤考核制度,夯实村民自治的力量。
北管村也制定了不少“温馨公约”,例如为葡萄种植户专门辟出区域,每天缴纳10元管理费即可设摊;对在自留地种菜的村民,不用花钱就能在市场售卖;整治茶水炉时,给每位经营户一定补贴,“有商有量的方式让大家舒心。”
“新老北管人”共建宜居家园
外来人口涌入,催生用水用电、下水管道等棘手难题,北管村通过建设公共厕所、扩容水电用量、返修下水管道,提升公共配套设施。针对屋内搭灶头、摆液化气罐等安全隐患,实施“小厨房”整治,改善居住环境。
为避免房东与房客发生纠纷,村里印制了规范的租房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如“出租房屋的村民在租赁期限内不得随意涨价”“承租人需预先支付租赁保证金,并向村委缴纳环境卫生管理费”等。为解决企业职工住宿难问题,村里专门建造有360多套住房的职工宿舍。
北管村注重新村民的定位升级,每年初开展新村民交流实践,并开通了短信、微信等平台,发送村务动态、办事指南、政策解答等各类信息,打造“指尖”上的互通服务。“新村民”则组建了文体活动、安全防范、家电维修、消防培训等队伍,积极参与北管治理和志愿服务。
“新时代,村民对宜居生活越来越向往,对生态家园越来越渴望。”沈彪介绍,北管村正将乡村精细化管理和村庄规划建设结合起来,为新老北管人打造一个美丽宜居新家园。
首席记者 范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