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七日
没有任何医学功底的工友们抬着赖元平找到一个半塌的石洞,和另外几个遇难的兄弟放在一起。几个饥寒交迫的人“拿走”了他的衣服。不过在离开前,他们还是找了一床被雨水打湿的破被子将他裹起。除了三个无法行动的人,工友们都动身了,他们答应,不管谁出去了,一定想办法找人来救留下的人。
他们出发了,没有准确的时间,也没有准确的人数。每个人都知道,这一走,前途堪忧,吉凶难测,每个人的心头都万千纷乱。只有赖元平静静地,无声无息地躺着。
也就是赖元平倒下的那一刻起,那些与赖元平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人相继出场了。
其实,在12日那个大雨滂沱的夜晚,一夜未眠的又何止是响水沟的这些工友,这个夜晚整个中国都在焦灼中。以下是空降兵某部的此次抗震救灾工作日程记录:
地震发生后,各部队先后召开紧急会议。
13日零时,部队接到赴四川德阳地区抗震救灾的命令,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战斗气氛迅速形成:下达任务、收拢部队、临战教育、物资装载、留营管理……由于练就了随时能“拉得出、降得下、收得拢、能战斗”的本领,在接到执行抗震救灾命令后,半个小时车辆全部到位,40分钟部队装载完毕,从接到号令到部队整装待发,只用了一个多小时。
13日凌晨5时,16个百人队列挺立在晨曦雾霭中,战士们的目光庄严而又坚定,汇聚在同一个方向,汇聚在黄继光的铜像前,左臂坚定地举起:“英雄的部队,黄继光的传人,要在黄继光家乡再立新功,再扬英名”。
13日5时30分,战士们登上汽车,顶风冒雨向机场开进。同一时刻,在湖北孝感,在河南开封,有数千官兵同样整装出发。
13日8时,大型运输机腾空而起。
13日10时许,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飞行,飞机降落成都双流国际机场。
在响水沟工地的工友们绝望等待的同时,13日14时许,经过3个多小时的摩托化开进,部队赶赴至绵竹、什邡等13个重灾乡镇。躺在地上的赖元平不知道,从这一刻起,这支黄继光生前的部队,把鲜红的“黄继光特功连”的旗帜插上了他家乡的土地。并且,这支空降兵部队成为了首批整体抵达灾区的外区部队,他们创造了中国空降兵历史上兵力出动规模最大、准备时间最短的纪录。
坐在机舱内的官兵们完全没有想到,他们将要面临的状况有多么惨烈。他们中就有空降兵某部师长杨杰、上甘领特功八连所在团副团长刘卫荣、炮兵科科长戴玉强。与这支部队一起出发的,还有几位来自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医疗队的医生及专家,他们与这些官兵们就坐在同一个机舱内。
不过,在这一批批飞赴成都的空降兵部队官兵中,当时并没有本篇的主人公之一朱伟峰。他于5月11日休假回家,不在部队。
响水沟的工友们之前的希望并没有错,到达的部队马上投入紧张的搜救工作。从13日到19日,战士们在绵竹洛水,蓥华、汉旺、红白镇、天池、清平等地展开搜救。所有人都不知道的是,他们曾数次接近响水沟,可惜只是接近而已。其中,16日至17日,空降兵某部的炮兵科科长戴玉强,带着家乡就在金花镇的新战士李少杰等冒险闯过死亡峡谷龙宝坪,历经一个昼夜,救出56名群众。
如果仔细研究地图,可以发现过了龙宝坪,离响水沟就不远了,只是当时的情况太过恶劣,在戴玉强等人三闯龙宝坪时,响水沟的情况没人知道。
那天曾经和赖元平在一起,后来又离开他冒险向外闯的工友,大部分在途中遇难,极少数历经艰险数日后出来的人,也因饥饿和身体伤病,在半昏迷中被迅速送往他处抢救,离开了这个地区。只有一个工友凭着一丝尚存的意念,在被抬上担架时说了一句:响水沟里还有三个人。
这位工友心里想的是:他离开时,赖元平已经垂死了,这么多天过去,肯定已不在人世了,那么响水沟里就只剩下三个受伤的人了。
听到这话的人,又辗转托人传话,不知经过了多少人,转了多少地方,最终才传到什邡红白镇的书记耳中。这一天是5月19日,离地震发生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