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上周,一场非遗跨界音乐剧《白蛇惊变》惊艳四座,剧目的舞台美术和白蛇服饰制作来自六位非遗传承人,音乐剧融入武术、鼓乐、东阳竹编、四川蜀绣、苗族银饰锻造等13项非遗元素,大玩非遗“跨界”。“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魂留乡愁”是文化部提出的非遗保护的重要理念。近年来,以“非遗”为代表的关于传统和历史文化的符号不断被挖掘、被创新,被注入我们时代的生活。千年“技忆”,不止于“技艺”,不止于“记忆”,匠人精神蕴含着东方文明的隽永意韵,承载了江南婉约隽永的吴越文化所包含的生活智慧与审美趣味。作为本刊江南文化系列的收官之篇,我们关注江南非遗,因为它植根于我们民族根基的华夏情怀,植根于千年历史的汉学风骨,是今日我们文化复兴不可缺失的一页。
何处是江南
所谓江南,顾名思义为长江之南,在人文地理概念里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江南以才子佳人、富庶水乡、繁荣发达著称。又称"吴越"之地。但是从古至今“江南”一直是个不断变化、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概念,虽然在我们的印象当中,江南始终代表着美丽富饶的水乡景象;至今也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商品生产发达,工业门类齐全,是中国综合经济水平最高的发达地区。但是,在历史上,江南之所以成为“今日的江南”也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沿革和变迁的。
东周时期吴国、越国等诸侯国所在的长江中下游,由于远离北方的政治权力文化中心,所以相对蛮荒。但是,还因为其远离,造成了它历史上的第一次发展。此后,随着秦汉的建立和发展,江南再次成为“远郊”。江南的第二次发展,始于西晋永嘉之乱,今中原地区流民相继渡淮河、长江南迁,以今南京为都,称为东晋。这段时间由于北方的士族不断移民到了江南,不仅带来了资产,更带来了文化艺术和技术,加上远离纷争的北方,所以,江南的第二次经济文化技术的发展时期为日后江南成为今日之江南奠定了基础。江南的第三次发展是以南宋定都杭州为标志,也正是在这个阶段,在丰沛的粮食产量之外,宋代的江南,丝织业和棉纺业也突飞猛进,成为了重要的辅助经济模式。让江南从一个地理名词真正变为一个包含着美丽、文气与富庶,被世人不断向往和憧憬的词。在经济重心不断南移中,江南地区也逐渐取代中原地区,成为全国经济最重要的核心地位。江南的第四次变迁则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以丝织和棉纺为特色产业的城镇星罗棋布,让江南成为了中国传统经济的最发达的地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隶属于民间文化、草根文化、乡土文化,更是大地文化、人民的文化、母亲的文化。所以一定意义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源头和根基。同样,江南非遗也是在江南历史上的前后三千年时间里,逐渐诞生了今天被我们引以为傲的非遗文化。从云锦织造、苏州制扇、松江顾绣、无锡泥人,到青田石雕、乐清细纹刻纸、徽墨制作、歙砚制作、朵云轩木版水印等长三角地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济济一堂,共同演绎江南文化的交互影响和丰富多彩。非遗文化来自于大众的日常经济和文化生活,是三千年来具有匠心的人们执着地研发、生产、制造所得,正是应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之美因承载着生活本身的需求又为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好。
今朝望江南
随着1854年上海开放通商口岸,中国最富庶的江南腹地也开始卷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近现代化的浪潮层层相叠,古典的江南又开始了一轮剧变。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江南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今天的江南不仅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一个领航者也是一个中国未来不断发展的剪影,甚至乌镇成为每年一度的国际互联网大会所在地。而吸引纷至沓来人群的原因难道仅仅是灵秀的江南山水?
朵云轩集团继2016年成功举办首届江南百工展之后,于今年3月在朵云轩艺术中心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展览“江南百工——千年技忆·今世风华”。本次展览前后一个月,参观人数近万人。展区以“云梦秘境”为主题,描绘物与环境,人与自然的融合共生,集中展示传统古纸工艺与当代艺术家的跨界合作作品。金箔熠熠,用4世纪流传至今的金箔锻制技艺,定格冬日阳光下转瞬即逝的闪耀“金雪”;古纸皑皑,以800余年传承历史的手工古纸为基本材料,以现代激光雕刻技术进行造型雕刻,幻化成光影变化的室内“云屋”。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作品是长三角优秀非遗项目合作交流的优秀成果,推进了“长三角非遗联盟”的有关精神。历史上,长三角各地传统工艺长期交流密切,人才自由流动,共同孕育了在全国独树一帜、影响深巨的江南文化,并呈现出精致、优雅、充满文人气息的独特面貌。此次展出的大竹灯系列就将东阳竹编非遗技艺作品与当代设计理念融汇,传承人牵手荷兰设计师,将非遗作品设计成现代艺术家居环境中的灯具系列,让非遗之美走进日常生活,既延伸了传统“江南百工”的内涵,又增添了开放多样的国际化色彩。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运营总监章莉莉说:“过去的匠人,或者说手工艺从业者,从作品的构想到制作一气呵成。放在现代流水线式的创新过程中,他们既是策划者、设计师,又是手工艺人,通晓材料、技术、艺术、人文等多学科知识。这是真正的跨界人才,遁入无界之境界。
无处不 “江南”
当大众审美随着人们普遍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有大幅度提升,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财富的积累为我们改善精神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机遇,可以说,我们传承具有历史感的非遗文化正当其时。从魏晋风度文人气节到唐宋丝绸瓷器,中国式美学源远流长,正是我们心生向往的远方和梦想。江南非遗追求清雅含蓄、秀美端庄、对称均衡、宁静致远的东方美学意境,正是构建这种东方美学范式的核心要素。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徐明松认为朵云轩在推动非遗创新的努力中,突出了互动性、体验性、年轻化,吸引社会各方主动成为非遗技艺的传播者,并构架线上线下互动推广平台,挖掘网络媒体推介力量,使传统手工艺时尚年轻化,并进一步落地,成为人们在生活中可触可感可用的载体。广纳群贤,不论职级名头,不限资历年龄,重点呈现将现代创意设计理念与传统技艺完美融合的探索,为青年传人搭建成长平台,向传统文化领域与消费市场注入新鲜的活力,形成良性可循环的社会文化正能量。
我们欣喜地看到,今天崛起的中国热土上,人们在寻找文化归属感,越来越多年轻人对非遗手工艺报以关注、倾注热情。非遗手工艺中蕴含着中国文化中的视觉基因和审美意境,它来源于日常生活,更应当回归于当代生活。借助创意,携手设计师或艺术家,那些历经千百年流传的传统技艺,或变身内秀的文创产品,或变身炫酷的装置艺术作品,甚至与包括文学诗歌、表演艺术在内的不同艺术领域展开跨界,向人们呈现出非遗优雅“活”在当下、走进日常的无尽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