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入院
5月20日19时许,载着包括赖元平在内的4名重伤员的直升机抵达绵竹的一个临时机降场。另外三名伤员的情况比较稳定,主要是赖元平,他的生命体征已经极弱,必须要尽快送到条件最好的医院去。
这个问题是不用讨论的,在绵竹,甚至整个德阳,设备比较完善,能够做手术的,人们想也不用想地就会说:255方舱医院。早已得到消息的刘建军院长已亲自带队在等着了。
在前线的日子里,我不只一次看到、也亲身经历了搭载伤员的直升机降落后,地面医护人员带着救护车运送伤员的场面,我们习惯地把这种行动叫作:抢伤员。
的确是抢,抢的是时间,抢的是伤员的生命和他们生存的尊严。在那个特定时间,特定环境下,抢救能提前一秒钟展开,也许就意味着能多救一条生命,或多保全一部分肢体。
那天傍晚,在机场的绵阳人都看到,组建十年以来,每年都要进行长达三个月以上野战训练的255方舱医院,抢起伤员来果然十分专业。飞机还没停稳,由重症监护(ICU)主任宋立新带领的抢救小组已经分头站在机舱口,舱门一开,谁负责担架的哪个部分、谁负责伤员的何种处理都是训练有素的。
刘建军院长深知赖元平的情况特别,专门配备了最强的医务人员前来接机。仅仅半分钟,赖元平已经转到了方舱医院的救护车里。车门哗啦一下关上,里面的救治活动已经开始。这期间还有两个小插曲:
其一,当伤员们被抬下飞机时,一位面容憔悴的妇女居然拉着搜救突击队的领队朱伟峰的手就哭,被别人拉开后才知道,她就是被救矿工黄伯明的妻子。
其二,奄奄一息的赖元平似乎在飞机落地时有片刻清醒,以至于将他推进救护车时,他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地紧紧地握着在龙宝坪救治过他、又同机而来的军医胡光俊的手。
不过,255野战方舱医院的救援人员已经顾不得这些了,他们的全部注意力都在伤员身上,从见到赖元平那一刻起,他们就知道将要面对一个巨大的难题。
以下摘自255野战方舱医院提供的赖元平病历:(此病历已经被军事博物馆做为地震救灾文物收藏)
病历记录时间:2008-5-20-19:00
患者赖元平,男,44岁,四川什邡天池煤矿一号井矿工,地震后被困及全身多处外伤未治196小时急诊来院。5月12日14:28地震时被困矿洞,全身多处砸伤,于今日13:00左右被救,当时患者赤身裸体,左耳后有外伤口,感染并生蛆,被救援人员给予简单清创处理,后经陆地和空中共达5个多小时的路程急诊送来我院。途中无尿,无便,患者神志不清,躁动,共补入葡萄糖盐水400ml。既往史不详。查体:体温35.2℃,脉搏116次/分,呼吸30次/分,血压70/40mmhg,血氧饱和度60%-70%。重度脱水貌,严重肌营养不良。
初步诊断:1.严重脱水低血容量休克;2.意识障碍,浅昏迷;3.低氧血症;4.全身多处外伤感染;5.头颅外伤;6.无尿。
赖元平很快被送进手术方舱,担任他治疗小组的医生是255野战方舱医院ICU室的主任宋立新带领的4个医生及6个护士。
从病历记录上我们注意到,在查体中,宋主任注意到了赖元平耳部的外伤,但是因为之前经过清创处理,这个创面不大的伤口阴险地躲过了他的深究。
需要说明一下的是,255野战方舱医院成立后经历了三个时代,这个1953年为抗美援朝而成立的野战医院曾是唐山市最一流的医院,楼房、装备和医务人员都是最优秀的,不幸的是,几乎全部的设施设备在那场惊天大地震中损失掉了,老一辈技术骨干也几乎全部遇难,第二代技术骨干又在百万大裁军中流失了。然后,经过近十年的重新建设和悉心培养,255野战方舱医院再次脱颖而出,宋立新就是新一代方舱人。他于1989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师从著名心脏外科蔡振杰教授。2004年当上ICU主任后,参加了军区历次重大行动的医疗保障,有丰富的临床救治经验。护士长何红莲也是有丰富经验的老护士。宋立新对赖元平查体后,下达了一连串医嘱,何红莲带着护士们立刻忙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