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5月0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春华总有秋实时
周珂银
  周珂银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曾在解放日报上刊出一篇小文。或许是这个缘故,一日领导找上我,说单位主办的《上海皮革》杂志的主编行将退休,希望由我来接任。如果是按老规矩吃“皇粮”也就罢了,但领导提出新思路,走市场经济,以刊养刊。同事们听说都来劝我,不能接这个活,搞砸了,你也下岗了。我长期从事文档工作,一直是坐办公室的,突然要走出去寻市场,无疑是冰火两重天的转折。但如果不接,又恐怕失去一次机会。试想,机会若是带着光环飞来,想必半道上就被人截了去,又岂会直接抛向我?人如果没有改变自己的勇气,早晚也会遭遇淘汰。思虑良久,还是接了。

  一上手,便感到困难重重。当时,在我从事的皮革行业中,制革业已开始退出上海,这意味着行业正在萎缩。民营皮鞋厂又大都分散在上海的各郊县地区,而单位提供的启动资金十分有限,当时的地铁交通亦不发达,要走访民企,要节省开支,除了辗转公交车便是自己的“11路”了。至今记得,走在田边的公路上,常常有拖拉机突突地迎面或是从背后驶来,一阵绝尘之后,留下一个灰头土脸的我。最担心的要数回程,郊区的公交车间隔时间长,赶得不巧,一等就是半小时以上。有一次,采访结束,我在公路边等车,久候不来,天色渐暗,又是冷天,寒风簌簌,左边看看是一棵树,右边看看还是一棵树,我站在中间非常落寞。跑了好几家民企,虽说大家表示愿意参与杂志的宣传,但最终能否落实,我不敢往下想……

  好在功夫不负用心人,最明显的是,我手上这本当初只有16个页面的简刊《上海皮革》正在逐渐增厚。上海皮革协会也大力支持并推介,杂志在沪上的各大商场和鞋城发放效果良好,在业内取得了一定的知名度。为更接地气,我拟在斜土路上的一家鞋城设立一个办公点,我们编辑部在此“打桩头”,及时捕捉鲜活生动的市场讯息。

  我与鞋城老板洽谈后,他遂将我领至地下一层的一间厅房,说这间房作仓库太小,作展示厅光线又暗,所以一直没有租赁出去,如果我不嫌弃,他可免租金,条件是将他们鞋城几家好的品牌通过版面向市场介绍。我当即采纳了这条互惠互利的建议,随后便推出鞋城品牌秀之类的紧贴市场的栏目,很快引起了其他鞋城的关注和参与。

  一本杂志就这样扎根于市场,与厂家商家脉息相通。在地下室蹲了两年,编辑部终于搬进了亮敞的商务大楼,同事们说我们也算是从尘埃里开出了花。不少经销商通过杂志寻到了适合他们销售的品牌,又有不少产品通过杂志进入了商场,杂志担当起了行业中的桥梁和交流平台,使企业对杂志有了切实的需求。由此《上海皮革》逐渐发展为一本彩封64个页面的漂亮杂志。

  当初接手这本杂志,我不知道自己能干多久,没想到一干就是十几年,直至退休。所谓人若有志,天也助你。其间虽有过打退堂鼓的念头,但正是一个个企业家艰苦创业的奋斗经历,激励了我坚持打造行业文化品牌的信念。春华总有秋实时,我庆幸自己迈出的这一步,只有为做一件事情全身心地投入过,为此哭过痛过开怀过,才会深切感受到活着的酣畅淋漓。

  十日谈

  奋斗的幸福

  责编:刘芳

  下定了决心,说干就干了,明请看本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财经新闻·广告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3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汽车周刊
   第A2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A24版:中职风采/新民教育
   第A25版:新民教育
   第A26版:上海教研/新民教育
   第A27版:上海教研/新民教育
   第A28版:专版·中职风采/新民教育
   第A29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30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31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32版:广告
啊,我的刺苣
热水瓶钢笔
云镜——华山系列(油画)
我的场友
春华总有秋实时
忠孝传家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新民晚报夜光杯A19春华总有秋实时 2018-05-09 2 2018年05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