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如今已拥有15条线路,总里程也由当初的十多公里跃升到如今的660多公里,日客流量达数百万人次,足证人们的出行已越来越离不开地铁了。我每去一个陌生之地,必先打开一张地铁示意图查询,来一番从起点到目的地的“连连看”,最终选择一条最佳线路。
由地铁线路示意图,我连想到儿时的公交站点。那时,沪上每个公交终点站都贴有线路图,按左西右东上北下南的标识和该线路所经区域,画出弯弯扭扭的整幅线路图,配上沿线站名,乍一看,活像一条蚯蚓和一群蚂蚁交织在一起,叫人一时难以分辨。后来,地铁一号线运营图面世,制图者将整条线路拉成一条直线并配上各站站名,让人看后一目了然。与“蚯蚓”相比,直线无异是一种突破、一种智慧的体现。但之后地铁线路激增到如今的十五条,以致出现各线路的颜色不够用、一些线路颜色十分相似、一些色盲患者望“图”兴叹的窘状。别说初来乍到的外地人,连我这个上海人看了也常常一头雾水。如今我的朋友或同事去乘地铁,已不再看墙上的那张“蜘蛛网”,而是问路——问身边的行人,问站里的工作人员,问家住地铁站附近的居民,问交警协警,省时又省力。
我想,既然存在这种情况,为何不能让这张“蜘蛛网”活起来,使它能鲜明、形象、生动、活泼地为众多问路的乘客指点迷津?我设想,这张地铁线路图可结合互联网技术,链接一台小型电脑查寻机,再通过“点击”或“声控”操作,使得旅客只要输入相关文字或语音询问,就能迅速得到从起点到终点、甚至包括中途如何换乘的最佳线路、需要多少时间,然后打印出一张明细表,甚至标上全程票价,这该多好!之后,问讯的乘客还可以将这张打印的明细表收藏,下次出门还可以用上。改革这张“蜘蛛网”技术上应该是可行的,地铁的自动购票机,可以说已具备基本的一些功能,而当下语音系统已在许多领域广泛使用,两相结合,何妨一试?
上海当初造了第一条地铁,随之各站配备了完善的设施,车厢里有了温馨的中英文语音提示,残障人士有了专用电梯,近日又开通了手机刷码过闸。但这张“蜘蛛网”,依然趴在原地不动弹。地铁还在不断拓展和延伸,这张“网”还将更加密集,长此以往,终将越来越影响效率。让它尽快“活起来”,温馨地为求助者服务,是我的心愿,也应是许多乘客共同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