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去苏州扫外婆墓时,总会清晰地浮现儿时玩伴张家三兄弟的身影。
上世纪60年代,我住虹口区欧阳路甲67号外婆家,与欧阳路小学仅仅隔一道墙篱笆。住外婆贴隔壁的是双职工的张家。张家育有大妹、伲妹、三妹和大弟、小勇、小卿六个。穷人孩子早当家。姐弟六人个个懂事聪颖,心灵手巧,多是做家务的一把好手。张家阿弟不仅心灵手巧,还乐于助人,周围人家水龙头坏了,下水道堵了,电灯不亮了,他们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常常帮我外婆家买米买菜、代拷酱油、代领票证等,还帮助砌煤饼炉子。原来我们是烧煤球的炉子,每天晚上要熄火,第二天再生火,很麻烦,张家兄弟在自家煤球炉改造煤饼炉成功后,也帮我们改制,煤饼炉晚上不用熄火,只要封起来,早上一打开炉门就行,方便多了。
大弟张家豪要与同学去“大串联”,很懂事的他,没拿家里一分钱。为了不让父母亲担心,离家前却留下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一封信:前文向父母亲说明不辞而别的原因,要走出去看看北京,加入到革命的大洪流中,请求父母大人原谅,并让其他姐弟代他多做家务,回来一定弥补。最后大笔一挥:“雄鹰展开你的翅膀飞吧,飞吧,飞吧!”待父母和家人回家看见留在桌上这封龙飞凤舞的信,边读边泪流满面,他母亲更是泣不成声。她最喜欢的大儿子,要步行到北京去啊。
我因从小住外婆家,很小就与他们三兄弟白相,打弹子、打扑克、刮刮片、滚铁圈、踢毽子、打篮球、踢足球、打乒乓……白相的刮片、铁圈、毽子,包括篮球场地、篮球架、球框、乒乓球桌、球网等,均出自家豪、家勇、家卿三兄弟之手。在我外婆家西侧一块荒场上,张家兄弟率领众多邻居、小伙伴平整出一块200多平方米的场地。为了把篮球场平整扎实,我还跟随张家兄弟远走五角场、打靶场等地收集石块,花了二三个月工夫,才建成远近闻名的小篮球场。篮球架竖了起来,篮板也漆成白底黑框,像模像样,唯缺一副篮球网。建起来后,几乎每周一次比赛,有校友赛,邻居赛,还有学生与大人赛,与对面马路邻居赛,热闹非凡。我就是在这小球场上学会单手投篮、三步上篮、勾手投篮,凭这些小球技考进了新虹中学篮球队。
60年代后期,张家父母单位分配新公房,搬迁到彭浦新村,从此两家分别。离别之际,张家姆妈和我外婆抱头痛哭,久久不愿分开。我连声说:“姆妈,别伤心,今后我们会经常回来看您的,阿拉一定会把您当嫡亲姆妈看待的。”我和外婆跟着搬场车子后面,跟跑了很远很远,一直到看不见车子影子,但眼泪一直停不下来……
这些年,欧阳路改造早已旧貌换新颜了。欧阳路小学也升级成了虹口区教育学院。张家和外婆当时租赁的砖木结构的本地老房子,早已经拆迁得无影无踪,成了拓宽的柏油大马路。但亲如家人般的老邻居,虽分别了50多年了,还时常牵挂想起。张家阿弟你们现在哪儿?你们还记得隔壁李家外婆的外孙路路吗?回忆过去往事,第一次强烈感受到,还有什么比这美好温馨近邻的亲情更珍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