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心里有一幅旧版风俗画,它就是曾经住过30年的老弄堂。我想回去看看,弟弟说没啥看头啦,发小大都搬走,熟悉的人碰不到几个了,连老弄堂也变窄了。我感到纳闷,弄堂怎么会变窄呢?要说弄堂变短倒是真的。多年前,作为虹口区交通干线的周家嘴路拓宽,老弄堂普遍动了手术,沿街的房子都被“锯”掉了一节。
市第一人民医院离老弄堂不远,我利用住院检查身体的机会,请了假,走两站路就到了。熟悉的周家嘴路街景旧貌变化很大。我凭老印象分辨出了老弄堂,过街楼拆了,前弄堂的一排石库门房也没了。清晨5点半太早了,弄堂里不见一人。不过,寂寞的氛围可以让我不受干扰,静心体验弄堂是否真的变窄的感觉——哎哟,弄堂是变得窄小了。小,可以理解,毕竟拆了一段。比如3号就拆迁了。那里原来住的是我小学同学,她的姐夫是60年代上海足球队著名门将。那时小人在弄堂里踢足球,他还为我们做过示范动作。窄,却让人难以理解。在我印象中,老弄堂在整条周家嘴路还是蛮有名气的:房好、清洁、弄宽。可眼下怎么看都不像小时候那么宽敞。
近日,读曹可凡3年前写的文章《爱怨琵琶记》,想不到他也有这样的感受,说“小时候觉得十分宽敞的弄堂,今天看来竟是那么狭窄”。变狭窄是不可能的,除非违法搭建太多。排除这个因素,只能从城市的发展来找原因。回想当年蜗居在灶披间、亭子间、阁楼里、晒台上看外面世界的人,习惯于“螺蛳壳里做道场”。宽5米长100米的老弄堂,对于小时候的我们也有500平方米的公共活动空间了,所以踢皮球、滚铁圈、跳橡皮筋等等都能在弄堂里进行,遂把“宽敞”的感觉蕴藏在童心里面,养成了一段美好的错觉。
但说老弄堂变“窄”是错觉也不对,它是在现实比较中获得的真切感受。40年来上海翻天覆地的巨变,颠覆了老弄堂在城市里的布局。今天的上海不再只有弄堂深深,而更是气派的高层住宅林立,人的眼光也自然变得宽广起来,目力所至几乎都与一个“大”字相联:大交通、大商场、大卖场、大广场、大剧院、大公园、大浴场、大食堂……反差的作用,让人在心理感受上越发觉得老弄堂变“窄”了。大批动拆迁的老弄堂居民入住了新小区,亲历了绿树成荫,道路宽敞的生活体验,对比两种不同质量的居住方式,昔日逼仄的老弄堂怎么不狭窄?
但别以为搬出老弄堂的人说这话是感情变了,不会的。千百万老弄堂的人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努力奋斗,为今天的全新上海出过力,有贡献,大家希望换一种比老弄堂更好的宜居之地也理所当然。老弄堂变“窄”了,正是说明许多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已有所获。没有对比就没有感受啊。像我这样从13平方米亭子间出来的人,20年前就住进了100多平方米的高层住宅。正是有这样的生活基础,才深感老弄堂之狭窄。不过,安居乐业的目标虽然已达到,奋进的步子却不该停下。把自己磨砺得更大气一点,这应该是从老弄堂出来的人的一种新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