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承认,嫌疑人在案发前,曾有一起言语性骚扰投诉记录,客服五次通话联系不上嫌疑人,由于判责规则不合理,后续未对投诉做妥善处理。面对属于“零容忍”范畴的投诉,客服因没有联系上嫌疑人,竟然不了了之。网络评论里,许多乘客留言表达了遭遇类似的投诉经历。“一肚子的委屈”最后往往换来一张和稀泥的免单券。在上海,最多意见的是关于“沪人沪牌”的。黑车、黑司机,一直是明令禁止,结果却是屡禁不止,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绝大部分乘客甚至都已经自动将标准“放宽”到“沪牌”即可。
“沪人沪牌”的公司审核规定,如果较个真,执行难度有多大呢?记者对多位滴滴、美团司机采访中却了解到这样的说法。滴滴司机:外地户籍的司机被查到后,罚款自己负责;美团司机:若被查处,立即通知公司,有专门部门负责处理,罚款不用自理。当然,在对上述两家公司层面的采访中,这样的说法都是被否认的。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对网约车平台公司而言,乘客与司机构成了天平的两端,任何一端的缺失,都会造成失衡。今年美团杀入网约车平台,打破了滴滴近两年来在网约车市场上垄断的格局,社会的关注度可能更多被它们针对乘客的价格战所吸引,而针对司机的抢夺,其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乘客市场。“招人的压力之下,放宽标准就不难理解了。”
那么,本应严格执行的安全标准究竟有没有被企业自我放宽?记者找到媒体同行的测试报告:提交照片时,并不需要本人手持证件拍照;滴滴账号设置性别为女,但上传证件后识别出的性别为男,平台也未对身份不一致的问题进行提示;随后,很快就显示“实名认证成功”,也没管记者借用了他人的驾驶证。这样的所谓安全认证,基本形同虚设。
假装睡着的人,我们无法叫醒。制定了诸多安全措施,却不认真执行的公司,我们也只能认定它为不安全。在要生意还是要安全的选择面前,滴滴乃至整个网约车平台经验者,需要整改的不仅是制定更严密的安全监管,而是经营的理念和将安全监管落实到位的态度。
本报记者 罗震光 金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