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休闲方式的多样化、休闲消费的持续旺盛,正成为国人幸福生活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相关调查也显示,当下市民休闲愿望与休闲实践仍存在一定的距离,难点主要表现为:市民科学休闲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公共空间等场所休闲功能尚需进一步完善、休闲产品及服务水准还亟待提高、文化教育类休闲活动的关注度必须提高。
下一个小长假很快又会来临,每一个双休日也都寄托着不再匆忙的愿景。将“有闲”的生活转向发展成“优闲”的境界,补休闲的短板,又该从哪里入手?
平时爱宅假日爱逛
由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系教授楼嘉军主持的《上海城市休闲功能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调查报告近日出炉。市民在休闲活动、休闲场所、休闲时间和休闲消费方面出现的新变化、新态势,既是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更反映出休闲的文化品位和精神追求。
华东师大休闲研究中心深入上海的黄浦、徐汇、普陀、虹口等区的主要社区、公园、文化场馆等处,对近十年来的市民休闲状况做了调查。
休闲活动 十年前居民选择看电视、上网的比例是不高的,只有27.8%。十年后两者加起来的比例超过50%,这一比例到了周末开始下降,到了黄金周下降得更多。现在的黄金周,排第一位的休闲方式是上网和看电视,占比近30%,排第二位的是旅游度假,其余是逛街购物和餐饮、健身美容、棋牌等。
休闲场所 十年前主要是在自己或别人家里开展休闲活动的比例为26.7%,十年后则升至31.3%。现在的周末和黄金时间,上海市民在景区、公园、绿地开展休闲活动的比例明显提高,并且,黄金周里人们更倾向到文体娱乐场所、商场、广场、夜市、餐饮场所休闲,去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市民比例也超过了8%。
休闲时间 近一半上海市民每天的休闲时间在1至3小时之间。十年来,市民平时休闲时间的占有量变少了。大部分上海市民在黄金周里往往只分配一半的时间用于休闲。
楼嘉军说,倡导树立正确的休闲理念,真正学会“玩乐”,懂得“享受”生活,是提高市民休闲时间分配量的有效办法。
花钱平日降假日增
据楼嘉军介绍,他们团队利用上海改革开放后近4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将本市经济发展和休闲设施纳入统一框架下来考察其关系,得到的结论给发展市民休闲文化带来了颇多启示。楼嘉军说,经济发展水平与休闲设施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表现为人均生产总值水平与文化场馆数量、公园景区数量之间均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公园景区建设有助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和文化场馆的建设,但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文化场馆的建设,并不能带来城市公园景区数量的增加;文化场馆数量和公园景区数量的增加有助于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从长期看,这种促进作用会逐渐增强;短期内,公园景区数量增加会促进文化场馆投资的需求,但长期看,公园景区数量的增加,又会抑制文化场馆的投资建设,而且这种抑制作用会逐步增强。
上述结论也在市民的休闲消费统计方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印证。调查报告显示,在上海,平日人均休闲消费在50元以下的占41.1%,在50至100元的占38.4%,在100至300元的占17.7%。现在50至100元可以看一至两场电影,或享用一餐中等价位的晚餐,或2至3小时打羽毛球,或购买一些夜宵或水果等,这还不包括交通费等其他支出。可见,上海居民平时的休闲消费支出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平时休闲花费有下降的趋势。市民周末花费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消费性的休闲活动和休闲场所的数量有所增加。说白了,周末去花钱地方的人多了,就有可能导致去文化场馆等公益性、低消费场所的人群比例有所下降。
空间布局呈多中心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上海城市休闲娱乐区数量由少及多、空间由近及远,大致经历了恢复发展、稳步推进、快速增长三个阶段。”此份调查报告认为,本市的休闲娱乐区布局特点较为明显。从全市的休闲娱乐区服务场所数量分布来看,按照功能将服务场所分为美食餐饮类、休闲娱乐、演出放映、体育健身、文化展览、商场购物、旅游服务、基础设施等八大类。其中,美食餐饮场所分布具有主导性和稳定性,其次是基础设施类;其余场所中,演出放映和文化展览场所占比最低。
从服务场所总体空间分布来看,总体上表现出由人民广场向外圈层递减的分布规律,中心城区拥有最多的服务场所,其中尤以人民广场为重,其次是由人民广场向周边延伸的休闲娱乐区,如静安寺、南京路/江宁路/陕西路、四川北路/宁海路、新天地、淮海路/茂名路/陕西路以及外滩等地区。
再从各类服务场所的空间分布来看,美食餐饮、文化展览、演出放映、基础设施类的分布,呈现出由中心区向外圈层递减的分布特征,休闲娱乐、体育健身、旅游服务、商场购物类则大致呈现多中心梯度布局的空间规律。其中,餐馆、咖啡馆、KTV、电影院、健身房、图书馆呈现均衡化的分布特征;茶馆、美容养生馆、棋牌室、夜总会、桌球馆、桌游、网吧等,呈现边缘化的分布特征;剧院/戏院/音乐厅、博物馆/纪念馆等,呈现向心化的分布特征;体育场/俱乐部、酒吧、商场/购物中心、酒店、旅行社、航空公司营业部等,呈现多中心化的分布特征。 首席记者 王蔚
延伸 阅读
文化休闲点建到居民“家门口”
坊间流行过一句话:“休闲休闲,要有闲才能休得惬意,有钱才休得潇洒。”果真如此吗?其实,近年来上海特别注重让广大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文化休闲。据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近日发布的《上海市居村委综合文化活动室发展现状调研报告》披露,这些办在百姓家门口的文化活动室,是本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民群众身边的文化休闲阵地和服务平台。
居村活动室配置达标
经调查,上海市居委的数量为4062个,配备文化活动室的数量达3967个,平均每个活动室占地达193.53平方米,符合上海市对居委活动室面积须100平方米的标准。在全市居委文化活动室中,每天的平均开放时间为6.59小时,年活动总量为3848.78万人次,配有专职工作人员的活动室有3027个,配有广场的活动室有1297个,配有音响设备的活动室有3161个,配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的活动室有1137个,配有舞台的活动室有819个。全市村委的数量为1290个,配备文化活动室的有1265个,每个活动室平均占地373平方米,符合上海市村委综合文化活动室面积须200平方米的标准,每天平均开放时间达6.6个小时,年总活动人次达253.44万。
开展此项调查的上海社科院文学所陈涵、赵青两位研究者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大部分的居村文化活动室较为充分地发挥了自身的文化功能,但有部分空间因为社会的发展转型,与现时的文化需求严重脱节,空间利用率低,造成了较大的资源浪费。比如,由于农村年轻人口的外迁、人口的老龄化、文化习惯等问题,农家书屋的利用率并不高。还比如,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点存在着放映设备老化、维修成本较高的问题,这都亟待从空间更新上入手,从而实现其功能转型。
建设社区休闲示范点
据悉,本市一些区已选取部分社区率先开展示范点建设,带动其他居村委活动室建设。徐汇“三室艺厅”项目自2013年启动以来,至今已建成211家。静安“灰引力”项目、闵行“文化客堂间”、宝山“一村一居一舞台”等,也正以每年10个左右的力度推进。在家门口的活动室里,居民们充分开展活动自治,形成了良好的志愿者服务制度。如奉贤区庄行镇西校村的“红帽子”服务队、闵行区康城邻里中心的志愿服务团队等。
徐汇区田林街道田林十二村居民区地处田林东路南侧,是1985年建成的售后公房,居民2078户,常驻人口6000多人,共有楼道85栋。虽然是较为老旧的居民小区,但经过田林街道近几年的综合治理,小区硬件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居民对休闲活动的软件需求也日益提高。田林十二村以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改善居委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条件,打造“留存文化记忆”的服务特色。目前十二村文化中心有三间活动用房,配置专业投影设备,包含了影视放映、图书阅览、课程沙龙、展览展示、咨询讲座等功能,全年无休,可以随时为居民提供多样性的休闲文化服务。
首席记者 王蔚
休闲空间旅游化 避主客竞争
近年来,休闲已成为广大市民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主要方式,市民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增长明显,而以自助、自主为特征的散客旅游,又成为城市旅游的主流方式,这也给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供给和管理带来了新问题。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张帆表示,由于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以服务市民为宗旨,而城市旅游则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为导向,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主客双方在竞争性利用城市公共空间问题上的需求矛盾。
《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2016-2017)》显示,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工作日、周末和节假日离家10公里以上的休闲比重分别为4.8%、12.1%和34.7%,旅游和郊野游憩成为越来越多城镇居民的重要休闲方式。我国以前的旅游只是导游与景区的事,跟普通居民无关,但在全域旅游的发展模式下,整个区域的居民既是服务者、参与者,也是受益者。这在许多古镇、古街里表现得最为明显。在这些地方,市民的休闲空间与旅游场所高度吻合。
张帆说,城市居民与外来游客对休闲与旅游空间的诉求存在着差异。休闲空间是休闲、娱乐的生活空间,是居民与游客共享的休闲活动发生地和承载地。一般来说,城市休闲与旅游空间作为公共的共享空间,需要考虑各种人群的行为特点,这样才能运行良好,否则就会产生供需结构性矛盾——要么市民需要的休闲设施缺乏,要么游客需要的旅游设施不足。例如,当地居民需要的是免费的日常散步和放松的空间,而我国城市商业街、城市中心的公共空间,通常都是以促进消费为目的的。对城市居民而言,需要可以自由选择休闲活动地点和时间的场所,但对于外来游客而言,他们需要的则是城市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人文风情和特色建筑等。
首席记者 王蔚
专家 提醒
“网络休闲”存利弊 切勿太沉迷
身处信息时代,网络既是人们的重要工作方式,也成为人们生活与休闲的重要路径。据悉,随着“网络休闲”一词的出现,褒贬也随之而起,尤其是学界和坊间都存在着对“网络生活是否属于休闲”的争议。搬出的理由很单纯——如果认同网络休闲,是否会等同于认可网瘾的“存在即合理”?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马红涛,在调研“上海市民休闲方式选择倾向与特征演变”时得出结论,在市民休闲方式选择中,如今的网络休闲已经发展成为增长最快的一种休闲方式。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休闲娱乐方式。随着城市互联网的普及,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由于网络休闲时空限制较小以及拥有大量丰富的信息流,上海市民越来越依赖互联网进行休闲。互联网休闲包括多种类型,主要是网上看视频、网上购物、网络游戏、阅读电子书、网上聊天等,这样的休闲方式满足了人们的不同需求,呈现出“只要有手机,只要有WiFi,哪里都是休闲,无处不在休闲”的新型休闲特征。
马红涛说,网络休闲不再限定于特定的群体中,全民参与网络休闲的热情高涨。上海市民“宅休闲”的倾向越发明显,与网络休闲相对应的是,选择在自己家或别人家,或可供上网的茶室、咖啡馆、图书馆等室内进行网络休闲的比例大大增加。即便是选择外出旅游休闲,许多年轻人也会深陷“离不开网络”的焦虑,网络休闲始终伴随着其他休闲方式。但马红涛也提出,网络休闲出现的过分依赖甚至沉迷网络的情况值得警惕,这毕竟与“休闲”的真正价值有所相悖,也不利于身心健康。 首席记者 王蔚
【记者手记】
在休闲中
引入科学与文明
在这几天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日子里,伟人所希冀的让劳动者充分享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的思想,再度被人们提及。这种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从而为人的精神自由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的休闲方式,也被认为是当代人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休闲,通俗地解释就是“玩”,但它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玩。科学的休闲,是指在非劳动及非工作时间内,以各种“玩”的方式求得身心的调节与放松,达到生命保健、体能恢复、身心愉悦目的的一种业余生活。因此,在休闲中引入科学与文明的概念就显得十分重要。
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这意味着届时我国或将在整体上进入城市休闲化的发展阶段。采访中,记者听到了一个新鲜提法,在创造美好生活的新时代,应当鼓励并创设条件让民众的生活由“有闲”向“优闲”转变,这也是提升休闲生活质量的重点。
然而,周遭大多数人的休闲尚未达到“优闲”的境地。例如,几个黄金周的休闲消费井喷就很说明问题,全民集中式的休闲远胜于平时和周末,据统计,黄金周里人均3000元以上的休闲花费,已由十年前的7.81%上升到如今的15.61%。
那么,怎么才能使日常的休闲向“优闲”发展呢?对此,专家们建言也是百花齐放,但其中有一条是共同的,那就是有必要建立完善的休闲活动教育培训体系,提高人们从事休闲活动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要提高休闲时间的利用效率,防止随意浪费休闲时间的现象泛滥。此外,休闲也应当尽可能要以家庭为单位,而非“各自为政”,亲子休闲、敬老休闲等应当成为百姓休闲的主要表现方式,让人们在这样的休闲活动中回归家庭、回归亲情。
首席记者 王蔚